南京夫子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以“诚”为主题,核心理念为“至诚之道”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今天上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举行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6年。今年祭孔大典以“诚”为主题,核心理念为“至诚之道”。为打破时空界限,本次活动还联合海内外60多家文庙与文化机构同步开展“云祭孔”,提升孔子文化节的国际影响力。

【焦堃】正嘉之际的王阳明与明代内阁之弊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领兵攻克南昌,随即彻底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后来,阳明正是凭借此功被朝廷赐爵新建伯,一生功业可谓至此而极。然而,就在天下人为叛乱的平定而欢庆之际,一场针对阳明的政治风暴也在悄然酝酿,让这位平叛的最大功臣一时处境艰难。

用比较哲学阐释话语,破除文明隔阂,促进文明交流 ——2025年第十五届“国际儒学与···

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持续深化、技术革命不断冲击人文传统、环境危机日益挑战现代性逻辑的背景下,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世界汉学家研修基地、江苏省丹阳市中华传统文化学会、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2025年第十五届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于2025年7月14日至26···

“2025韩愈与中国古典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被誉为“百代文宗”的韩愈,以其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的建树,成为中国古典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巨擘。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董平主讲《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

2025年9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19报告厅举行,讲座主题为“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教授董平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老师主持。

【谢云开】撷英

《尔雅》被誉为“辞书之祖”,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

国际孔子文化节联动四海 激荡“和合”之声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在杏林手持卷牍为众弟子传道授业时,或许未曾想过,今日的家乡山东曲阜,正有一批批学子循着他的足迹,开启“跟着孔子研学游”的旅程。

【刘源】殷墟甲骨卜辞所见商朝祖先观念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广西儒学学会2025年祭孔大典在桂林博雅双语学校举行

9月28日上午,秋高气爽,儒风浩荡,广西儒学学会乙巳年祭孔大典,在桂林博雅双语学校君子兰广场庄严启幕,隆重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年。

【林鹄】评吴飞《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吴飞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位学者,《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是他在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十八篇文章,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11年。

【刘劢庵】天下学校行释奠礼议

敬顺无违,莫急乎礼。古之大学始教,皮弁祭菜,以示敬道,春秋二仲上丁,必释奠至圣先师孔子。今上方兢兢为治,然传统割裂逾百年,彬彬之盛,遐哉邈矣。予之于天下学校,昌言复行释奠之礼,严师尊道,俾乂斯民,知敬学焉。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尼山开幕,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

开幕式上,举行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仪式,启动“跟着孔子研学游”系列活动,展示“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成果。开幕式还举行戏剧情景演出,展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时代价值,向世界生动讲述孔子故事、中国故事。

【王沁凌】阳明心学工夫论中的动静问题

宋明以来,儒家学者对佛、道资源进行充分吸收,一方面尽可能将内心平静、“胸中无滞碍”的洒脱境界吸收进儒家的心性论和工夫论中,扩大以经世致用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引进了具体的修养工夫,如静坐、调息等,结合个人的修养实践与反思,以求深化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内涵。

辛亚民 著《归藏研究》出版

《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德言不朽,文明永续 ——“四海·文礼”2025年祭孔大典

祭孔典礼,作为华夏民族礼教的一种,承载着对孔子的敬仰与怀念,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优良传统的最好展现。每逢“928孔子诞辰日”,北京文礼经典学校都会组织庄重的祭祀仪式,礼敬先师孔子。

【程旺】《四书》图式的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流形式是以文字注疏为主的文本阐释。近年来,学界对图解经典文本的关注悄然兴起,这一趋势在《易经》(易图学)和《礼》经(礼图学)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四书》学传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图解文本资源,这些材料为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儒学理论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四书》图解学术传统,···

【刘彬】易图学: 源于中国传于世界的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发展至唐末北宋初,产生了易图学。

杜泽逊教授当选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

近日,中国经学与古典学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46届年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经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会选举表决通过,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教授当选新一届会长。

2025全球祭孔|韩国多地举办秋季释奠大祭,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遗产

孔纪2576年秋,韩国首尔钟路区成均馆,庆尚北道龟尾市的善山乡校与仁洞乡校,济州乡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秋期释奠大祭。这样的典礼每年在春季和秋季,由成均馆及各地乡校共同举行。这一仪式融合了文庙祭礼乐与佾舞两种传统艺术形式,而韩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整保存其原始形态的国家,因此被指定为国家遗产第85号。

【张海鸥】如何开展中华诗教

中华诗教已有三千多年传统,一直注重以诗育人,其基本目标是培育诗心、诗性、诗趣,在此基础上培育诗才。受教育者都要读诗,通过读诗、诵诗、唱诗,尽可能精准深切地理解经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怀、智慧、思想、意趣。受教育者涵泳之、直觉之、体悟之,从而养成诗意的审美思维和气质,进而形成有诗性的情怀和品格,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