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举】为政者的君子风范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5-11-09 10:56:44
标签:

为政者的君子风范

作者:叶文举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十一日癸酉

          耶稣2025年10月31日

 

为政者是国家管理者,他们的能力、品格、素养等会对国家治理直接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政者如果能够具有君子的修养,那就会对国运民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孔子说子产为政“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可谓切中肯綮,子产是古代具有君子风范的为政者的典范。子产为政的“君子之道”对于后世管理者不无启发意义。

 

首先,为政者要有“行己也恭”的君子风范。朱熹曰:“恭,谦逊也”,这是说为政者自身要谦虚、恭让,切忌“好在人上”。子产就为人谦下,他伐陈有功,但国君赏赐时,他坚决“辞邑”“不敢及赏礼”,不居功自傲,懂得礼让之道,赢得了国君、同僚及百姓的尊重与信任。子路问政于孔子,孔子以“先之,劳之”戒之。为政者要身先士卒,给下属带头做榜样,然后让下属努力工作才更有说服力。为政者自身要正直,不谋取个人私利,才能对别人严格要求,这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为政者自身端正,治理国政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当然,人无完人,为政者也是如此,但为政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国人同样很敬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也是为政者的君子风范。

 

其次,为政者要有“事上也敬”的君子风范。朱熹曰:“敬,谨恪也”,这是说为政者对工作要恪尽职守,“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位时不能倦怠,执行政令要坚决、忠诚。为政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对待政事要像处理农事一样,不能有丝毫松懈,要脚踏实地、善始善终,不能任性而为、毫无边界。为政者应当像“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就是对外要让国家的声誉更好,对内要能减少老百姓的困顿愁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不仅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更等同于欺骗与盗窃。为政者要有担当感,“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只要是正确的施政措施,一定要学会坚持,“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人无全才,故而为政者要有君子“贤而能容”的姿态,能够尊重人才,“举贤而授能”“择能而使之”,而不是“嫉贤”“蔽美”,只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够汇集众人的智慧,对于国家治理,就“鲜有败事”,取得最佳的施政效果。

 

再次,为政者要有“养民也惠”的君子风范。为政者应该“视民如子”,对待老百姓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子产就强烈批评不爱护老百姓的治政措施,他自己就能做到把老百姓的子弟当作自己的子弟谆谆教诲,老百姓有田地,他就竭力帮助他们种植生息,变得富足,孔子称赞其为“惠人也”。为政者要懂得如何“养民”,不能将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对他人的伤害上,“求逞于人,不可”,应当“与人同欲,尽济”。古人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即使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也要通过主动的治理措施降低其危害,而不是信奉天命、消极懈怠。

 

最后,为政者要有“使民也义”的君子风范。征用民力要合乎义理。为政者要能让老百姓充分发表意见,只要对政事有利,就可以畅所欲言,“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老百姓的建议是疗治施政可能存在弊端的“药石”。为政者对老百姓要讲究信用,诚信是双向的奔赴,“不信,民不从也”。对于老百姓而言,“足食,足兵”之外,更重要的是“民信之矣”,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时,为政者还要讲究法则,不能随心所欲,毫无标准,“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这也是为政者君子风范的制度要求。为政者要“循绳墨而不颇”,不能“偭规矩而改错(同‘措’)”,没有法则,为政者就会丧失底线,为所欲为。

 

为政者只要能够恪守“君子之道”,持守君子风范,上能以国家为重,下能爱护百姓,实施政教措施时,人民自然就会信从他,“政令教化,刑(同‘型’,被效法之意)下如影”,为政者的君子风范自然会对民众产生潜在的濡染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