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选(一)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5-11-09 12:17:35
标签: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选(一)

作者:冯哲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十四日丙子

          耶稣2025年11月3日

 

编者按:“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全球视野”回顾中国抗战的奋斗历程,共探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抗战与台湾光复、战时经济与金融、战时军事、战时国际关系、战时国际合作、战时国际宣传、战时学术与文化、战时观念、战时法律与社会、抗战与个体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特别邀请到将近20位台湾学者与会,旨在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中国抗战和台湾光复的历史,力求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深入的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11月2日,嘉宾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新华社记者 丁洪法 摄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姜国华主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国史馆”前馆长吕芳上,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讲席教授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叶维丽作大会主旨发言,分别围绕深化抗战史研究的路径、中国人的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全球背景、台湾如何光复以及“一二·九”运动如何从燕园走向世界等议题进行精彩的汇报。”(引文出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的文章《重磅!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作《关于深化抗战研究的若干思考》的主旨发言)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国史馆”原馆长吕芳上作题为《硝烟、流离与重生:中国人的二战》的主旨发言)

 

 

 

(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讲席教授方德万作题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全球背景》的主旨发言)

 

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应邀参会,并作了题为《全民族抗战背后的儒家思想与民族精神》发言,我们将分三期陆续刊发,以飨读者,以下文章为第一篇。

 

儒家“大一统”思想:

捍卫一中原则,推进祖国统一


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冯哲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主干,其“大一统”理念不仅是贯穿千年的政治理想,更将“家国情怀”与“领土完整”深植于民族血脉。从《春秋公羊传》主张的“天下一统”,到董仲舒强调的“天地之常经”,再到宋明理学家坚守的“伦理与疆域一体”,“大一统”始终指向一个核心: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反对分裂割据,是实现天下安定、民生福祉的根本前提。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本质上就是对儒家“家国一体”信念的坚守,而这份坚守的当代实践,必然要求我们坚定捍卫一中原则、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一、儒家“大一统”思想: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精神内核

 

儒家“大一统”并非单纯的疆域统一,而是涵盖政治、文化、伦理的整体性认同——它既要求领土不可分割,更强调文化同源、人心归向。80年前,正是这一思想凝聚起全民族的抗争力量,让积贫积弱的农业中国战胜了工业强国日本,也让台湾得以挣脱殖民枷锁、重回祖国怀抱。

 

(一)“大一统”凝聚全民抗战意志,击碎“分而治之”阴谋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工业优势发动侵华战争,不仅妄图侵占中国领土,更推行“分而治之”策略,扶持伪政权、割裂民族认同,企图从根本上瓦解中国。此时,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责任被彻底唤醒,“大一统”中“反对分裂、守护天下一体”的内核,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旗帜。

 

彼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落后,多数民众仍以农耕为生,却能在“捍卫统一、还我河山”的号召下,形成跨越阶层、党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用步枪与大刀对抗日军的飞机坦克;后方民众节衣缩食,为抗战输送粮食与兵源;知识分子以笔为枪,高呼“文化不死,民族不亡”,坚守中华文化根脉。这种“全民一心、共护家国”的凝聚力,正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生动实践——它让积贫积弱的中国打破了“工业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二)“大一统”维系两岸文化血脉,促成台湾光复回归

 

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侵占长达50年,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废除汉语、禁用儒家经典,妄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但“大一统”思想早已融入台湾民众的精神基因,成为他们反抗殖民、坚守认同的“隐形铠甲”:民间秘密传承《论语》《孟子》,保留春节贴春联、端午包粽子的习俗,妈祖信仰、闽南戏曲成为联结两岸的文化纽带。

 

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回归祖国,这不仅是领土主权的回归,更是儒家“大一统”理想的实现——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历法、教育、行政制度全面回归中华文化体系,民众自发涌上街头,以舞龙舞狮、张贴“还我河山”标语的方式庆祝回归。这一刻,“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再是抽象的法理表述,而是台湾民众基于文化认同的自觉选择,更是儒家“文化一统、家国不分”思想的必然结果。

 

 

 

二、从“积贫积弱”到“强盛坚定”:当代推进统一的底气与力量

 

80年前,我们凭借“大一统”思想凝聚的精神力量,在物质匮乏的困境中战胜强敌、收复领土;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物质基础、科技实力、人心民意上拥有无比坚强的力量,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条件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成熟。

 

(一)物质基础:从“农耕支撑”到“体系完备”,为统一提供坚实保障

 

80年前,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不足国民经济的10%,抗战所需的武器装备多数依赖进口;如今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GDP突破百万亿元大关,粮食、能源、制造业等关键领域自给能力大幅提升,不仅能保障自身发展,更能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从两岸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到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与投资目的地,物质层面的深度绑定,早已让“两岸分则两害、合则两利”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二)科技实力:从“落后挨打”到“创新引领”,为统一筑牢安全屏障

 

80年前,日本凭借飞机、航母、坦克等现代化武器对中国实施降维打击;今天的中国,在航天、深海、芯片、国防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潜海”,从5G技术领先到新能源产业崛起,科技实力的提升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更构建起坚实的国防安全屏障,让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的企图都无从得逞。同时,科技经贸领域的两岸合作不断深化,共同发展的红利让台湾民众深刻认识到:只有融入祖国发展大局,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人心民意:从“民族觉醒”到“共识凝聚”,为统一汇聚根本力量

 

80年前,“大一统”思想唤醒了民族觉醒,让全民形成“保家卫国”的共识;今天,两岸民众的“统一共识”在文化认同与现实利益的双重作用下更加牢固。一方面,两岸共同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联合举办故宫文物联展,歌仔戏与芗剧同台演出、妈祖绕境跨越海峡,文化同源的纽带越系越紧;另一方面,大陆持续推出“31条措施”“26条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发展,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成就。这种“人心向统”的民意潮流,是任何“台独”分裂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三、坚守“大一统”初心:以一中原则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儒家“大一统”思想历经千年,始终告诉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伦理正义;而80年的历史变迁则证明:中国的强大是推进统一的根本保障。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儒家“家国一体”的信念为指引,坚定捍卫一中原则,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

 

“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阻挠统一进程,这不仅违背儒家“大一统”的伦理准则,更违背历史潮流与两岸民意;任何外部势力试图干涉中国内政,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也必然会被中国的强大实力与坚定意志所挫败。我们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儒家智慧,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与生活习惯,同时也绝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从80年前积贫积弱却能战胜强敌、收复台湾,到今天物质科技强盛、人心民意向统,历史与现实都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这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必然归宿,是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历史正义的延续,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与坚定信念。我们将以坚定的决心、充分的准备,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让两岸同胞共同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让“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儒家理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