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历史,是一个在自我文化关照下有序演变的过程。先秦诸子的典籍是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渊源,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先秦美学一脉相承。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绘画传统影响深远的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佛经哲学为代表的释家。《周易》《诗经》《楚辞》等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关于儒家的治理模式,常见儒家是人治一说。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将儒家称为“人治主义”,法家称为“法治主义”。人治这一说法是否合乎儒家治理理念,值得进一步审视。
今天抄的是《世说新语》。
中国美学是一个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体系,不仅有偏于内敛的阴柔之美,也有充满进取精神的阳刚之美。《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的一个重要代表是雄浑。作为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二十四诗品》第一篇就是雄浑,与此相关的还有豪放、劲健、飘逸、流动等。雄浑诗品展示了中国美学典型的阳刚之美。
廖平以研究经学、实践孔子之道为本愿,思考如何让孔子走入当下世界,以经典规划中国与世界的秩序。
每逢元宵节与重要的神诞日(如六月初六崔府君生日),宋朝的官府与民间都会组织文娱汇演,具有官方身份的教坊伶人与来自瓦舍勾栏的露台弟子俱登台献艺,竞演杂剧;皇室与政府在元旦、春秋二季仲月、冬至、皇帝寿辰、郊祀礼毕等节庆日,通常都会举行国宴,宴席间照例要进演杂剧;贵族高官若有大型家宴,往往也会表演杂剧。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強說無,以陰以陽乎?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世界不同文明对话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专有主题的人文综合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春秋至战国的500余年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春秋更热衷于礼、乐、赋诗,而战国则更注重思想创造与建构,这种差异也造就了春秋与战国文献的不同特征。作为典型的战国晚期思想作品,《大学》通过对“身—家—国—天下”的同心推衍,建立了一个德性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并且在唐宋以后的解释流变中展现出了深刻的塑造力和影响力。
4月12日,“《关学文丛》第一辑出版发行暨第二辑编撰启动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以前給渤海琴高先生和春耕園經學論壇的《性善論之現代意義》文中,謂漢學以陰陽說,宋學以清濁說。但同時也指出《論衡》乃至鄭注中已有清濁,南朝以清濁品論人亦常態。今補充《乾坤鑿度》及注中內容。】
百余年来,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武夷春色浓,九曲文脉长。3月22日,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成立大会在武夷学院朱子书院举行。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王培友教授新著《宋代理学诗研究》于2024年12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项目号13BZW065)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为“优秀”(同期项目优秀率为2.66%)。
中国古典学有着自己独特性,已有学者对中国古典学的学术分科、研究本体、研究范围等进行了探析,提出了若干观点,扩展了古典学的研究范围,初步建立起中国古典学的知识体系。但因这一轮古典学的兴起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学科化的背景中,中国古典学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古典学研究进行探析是有益的,本文从···
4月3日,乙巳清明到来之际,由河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诗经村镇党委政府、河间市诗经文化研究会、河间市诗词学会、河间市美术家协会、河间市摄影协会以及“尊福庄·崇德礼”品牌推广运营中心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公祭诗祖毛苌公活动,在河间市三十里铺毛公墓前举行,旨在追念为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汉博士毛苌公。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据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变化,如较为后进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这样的回答简单通俗,“仁者爱人”的类似说法广为流传,如“泛爱众而亲仁”。
礼乐文明研究在当代学术视野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阐释路径,比如考古学对礼乐器物的发掘与场景复原、历史文献学对礼乐文本的考订、制度史和社会学视角对礼乐制度及其功能的分析,以及从经学等视角对礼学精神的再研究等,可以说在不同维度的讨论上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认为情与理是二元关系的存在,几乎成为学界共识。事实上,这种二元存在只是主观所作的理论区分,如果将它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就成为认识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