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的“重逢” ——孔垂长先生参访韩国华城阙里祠

秋风送爽,天朗气清。9月14日上午,七十余位韩国孔氏宗亲整齐列队于华城阙里祠前,迎接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

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曾亦序暨后记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张红燕】数字人文视野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朱子学研究综述(1983—2024)

以数字人文视野为切入点,基于CNKI数据库1990—2024年的7043篇中文文献和WebofScienceTM数据库1983—2024年的317篇外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朱子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

“2025韩愈与中国古典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被誉为“百代文宗”的韩愈,以其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的建树,成为中国古典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巨擘。

【王沁凌】阳明心学工夫论中的动静问题

宋明以来,儒家学者对佛、道资源进行充分吸收,一方面尽可能将内心平静、“胸中无滞碍”的洒脱境界吸收进儒家的心性论和工夫论中,扩大以经世致用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引进了具体的修养工夫,如静坐、调息等,结合个人的修养实践与反思,以求深化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内涵。

【李冰】宋代家礼的修撰及启迪

宋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转折时期,其文化、制度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严复曾言:“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什九为宋人所造就。”

【周耿】为什么“秋天很易使人反省” ——再读梁漱溟《秋意》

《秋意》是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任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时“在朝会上讲的话”。这篇讲话不长,但梁漱溟对“秋意”的“领略与认识”,“(文学)与哲学相辅而行”,读完让人久念不忘。

【冯玉雷】“天汉”观念折射出的“昆仑石刻”真实性

讨论“昆仑石刻”真伪或相关问题,离不开对秦人、秦文化、秦国与“天汉”观念在西汉水上游的形成与传播的探讨。“天汉”观念与昆仑崇拜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鲜明特征。笔者试从这一角度探析“昆仑石刻”的真实性。

赓续古典薪火,传播洙泗声音 ——首届“古典学讲习营”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

9月26日至28日,首届“古典学讲习营”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讲习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曲阜市文物局、尼山世界古典文明研究院、东亚经学研究会、山东孔子学会等单位承办。

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即将在福建南平举行

2021年3月22日,书记在福建南平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杜泽逊教授当选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

近日,中国经学与古典学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46届年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经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会选举表决通过,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教授当选新一届会长。

江求流 著《儒佛之辨与理学的建构》出版暨序言

儒佛之辨是理学自我建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儒家文明自我理解的重要方式。随着从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变迁,不同的理学家对儒佛之辨的讨论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异;然而,由于同属理学阵营、面对共同的批判对象,他们的思考又存在连续性与相通性。

以朱子文化为桥 福建尤溪探索两岸乡村融合新路

近日,第三届“朱子杯”美术书法篆刻现场大赛在福建尤溪圆满落幕。活动吸引了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423名选手参赛,大家以笔会友、以刀传情,共同交流书画篆刻技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血脉。

从古代书院到公共文化空间 江西豫章书院焕新开放

9月28日,始建于南宋、“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焕新开放,成为一所具有读书、休闲、研学等功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金良年 校点 《春秋穀梁传注疏》(全二册)出版

《春秋穀梁传注疏》属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丛书之一种,由张岂之和周天游主编。丛刊的特点是弃用阮元校刻本为底本,而选择以更早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各书校勘由有资历的学者负责,丛书还广泛采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成果。

陈岘:河图洛书的诠释转型与意涵演变

2025年9月17日下午,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举办的“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二十期在同济大学云通楼410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陈岘应邀作了题为《河图洛书的诠释转型与意涵演变》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程旺】《四书》图式的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流形式是以文字注疏为主的文本阐释。

【林安梧】诚几惟意、生生不息 ——温海明教授《论语明意》新书序言

曾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创新协同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鹅湖》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主编。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朱莉涛】优秀传统家礼的特色及启示

传统家礼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鲜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传统家礼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等级尊卑等糟粕,但其蕴含的文明精髓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董平: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

2025年9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19报告厅举行,讲座主题为“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教授董平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老师主持。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