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新华】天下昆仑

昆仑文化是中华先民共同创造、当代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共相,具有天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特性。

以朱子文化为桥 福建尤溪探索两岸乡村融合新路

近日,第三届“朱子杯”美术书法篆刻现场大赛在福建尤溪圆满落幕。活动吸引了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423名选手参赛,大家以笔会友、以刀传情,共同交流书画篆刻技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血脉。

考古发现:南宋理学大家饶鲁墓

饶鲁墓位于万年县齐埠乡星明村委炉山村旁的小山坡,山下为稻田,墓周围为灌木林。墓高1米许,直径3.5米,此墓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墓碑刻:“双峰饶先生墓,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六月上浣立,万年县正堂吴会川,左堂陈烈,儒学燕师古、王大业,捕厅倪大伸,双峰后裔重修”。

船山思想科学普及活动启动仪式暨“船山遗韵”学术研讨在衡阳师范学院举行

9月8日,2025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船山思想科学普及活动”启动仪式暨“船山遗韵文史钩沉与活化价值”学术研讨会在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顺利举行。

【焦堃】正嘉之际的王阳明与明代内阁之弊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领兵攻克南昌,随即彻底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后来,阳明正是凭借此功被朝廷赐爵新建伯,一生功业可谓至此而极。然而,就在天下人为叛乱的平定而欢庆之际,一场针对阳明的政治风暴也在悄然酝酿,让这位平叛的最大功臣一时处境艰难。

【陆有富】中华诗教的人文精神

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源远流长。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云:“三代以前,诗教未尝不广也。”五帝时期,诗是配合乐、舞的歌谣,且与乐、舞统称为“乐”,故而当时的诗教被包含在“乐”教之中。

【张小琴】为己之学视域下王阳明“共在”思想解读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

【方一新】“己不胜其乐”之“不胜”义辨

《论语·雍也》有一段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内容,在以下两种出土文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举行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孔子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

刘祖国在《〈尚书孔传〉训诂研究》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首先祝贺邵老师大作出版。杜老师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端午节假期就联系我,说要开一个会。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很多,我就长话短说。

【沈立岩】中华诗教的历史与价值

“诗教”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或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当中。

群贤聚首 共话儒学:2025衢州儒学论坛专家发言摘录

9月6日上午,2025衢州儒学论坛开幕。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孔文化研究院院长干春松主持论坛。

【林鹄】评吴飞《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吴飞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位学者,《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是他在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十八篇文章,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11年。

【吴中胜】客家家规家训的情怀和智慧

传统中国往往通过家规家训教育家族成员,家规家训联通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是培育家国情怀和社会良俗的经典范本。

【刘九如】寻迹南轩书院

端午的粽香还萦绕在鼻尖。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出席“关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9月20日,“关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关中书院举行。

禄书果 著《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

本书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书》类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本整理、注释、今译等方法对《书》类文献篇目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对作为传世本《尚书》来源的早期《书》类文献编订、结集、传播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刘馨宇】孝道真的过时了吗?

近百余年,在西风凌夷,当代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孝道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家庭结构的瓦解、代际关系的疏离,使得传统孝道被视为“封建残余”。

王诚 著《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台湾学者薛仁明:寻回中国式教育的从容与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里蕴含丰富的教养智慧,通过礼乐教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自在、光明、有根的人。”台湾知名文化学者薛仁明近日携其最新修订版《教养不惑》亮相北京,以其三个子女成长为例,展现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亲子关系、人格培养等教育实践。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