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干宝就由王导举荐出任史官,并受命撰修《晋纪》。《晋纪》取法《春秋》,采用编年体,记载了西晋宣帝至愍帝间一百余年之事。《晋纪》一书文字简约、记事审慎、议论得当,得到了历代史家的交口称赞,有“良史”的美誉。《晋纪总论》是附于···

【徐兴无】中国经学的阐释方法与传统

《史记·孔子世家》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在中国经学的叙事中,孔子删定六经于礼崩乐坏之时,可见其艰,故在当时,晏子已讥刺孔子“当年不能究其礼”。

【纪莺莺】“认识实践”抑或“生活实践”? ——读《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

在《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以下简称《反求诸己》)一书的结语中,作者罗祎楠自陈“这本小书是我在博士毕业后人生体会与学术思考的一些呈现”,可见此书是作者在西学训练和国内生活之间往复并反求诸己的总结。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

【孙伟】情义兼备 ——孔子“亲亲相隐”新解

最初引起学术界有关“亲亲相隐”争论的是《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很明显,孔子与叶公的对话完全围绕着“父攘羊”这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叶公认为,正直的人要对自己父亲偷羊的行为加以作证。孔子则认为,正直的人不应···

【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基本意涵

事功伦理的概念源自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儒家事功学派。陈、叶等人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提出“务实事求实功”的口号,反对空谈道德性命,赋予事功追求以伦理正当性。因此,从狭义上讲,事功伦理仅指南宋事功学派具有鲜明的事功价值导向的伦理思想。

【赵娟】儒家“为己之学”的三层意蕴

《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此,朱熹引用程子的解释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的读书人,希望自己学有所得,因此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今天的读书人,希望自己见知于人,因此努力寻求外在认可。

【虞万里】经典的集解、集说和长编 ——由《礼记注疏长编》引起的思考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承他先后都第一时间寄赠,使我得以较早拜读学习。有感于当今传统文化研究的热度,经学尤其是礼学的专著和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故《长编》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我对当前礼学乃至经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孔祥安】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评介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范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德目,在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变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忠”成为忠君的代名词,遭受近代以来人们的强烈批判。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对“忠”做了研究与解读,但仍存在许多误解与成见。

【孙广辉】昆山徐氏“一门三鼎甲”的家世

捧起书本即是名门,放下书本便是平民。自隋唐以来,入仕为官已经不是世家大族的专利,社会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家风传承、家学积累和科举考试完成阶层的跨越,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李长之】孔子与屈原

孔子与屈原在中国的影响太大了,许多人被他们之中之一的精神所导引着。但是在这里,却有一件大可对照的事看出来了,这就是:受了孔子的精神的感发的,是使许多绝顶聪明的人都光芒一敛,愿意作常人,孟轲是这样的人,朱熹也是这样的人!反之,受了屈原的精神的影响的,却使许多人把灵魂中不安定的成分搅醒了,愿意作超人,贾谊是一个例,···

【周百义】从自然人到人格神,屈原为什么能?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端粽飘香,龙舟飞渡,千古一节,皆为屈子。有谁能想到,2300年前,一个怀石投江的落魄诗人,一个被朝廷疏远经年的“下放干部”,岁月悠悠,物换星移,却能一直被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所铭记。

【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乡贤祠祀是明代地方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首次将乡贤从先贤群体中抽离出来并专祠而祀,逐渐纳入地方庙学祀典之中,以此作为表彰先贤往哲、激励地方士民的重要教化形式。嘉靖朝更正祀典以后,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祭祀对象变得更加清晰,祭祀地点、祭祀规制也完全固定下来,实现了乡贤祠祀的制度化。因此,明代的乡贤祠祀较之前代,···

【丁修真】“科举专经”维持明代江南科举领先地位

科举专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科举群体选习同一经籍的现象。该现象肇始于唐,积淀于宋,至明蔚为大观,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方科举文化。明代江南地区为经济中心、人文渊薮,在其域内,涵养出了不少引领科场风气的科举高地。

【吴钩】细说宋朝的“高考”

严格来说,将宋朝的科举制度比附为今日的高考制度是不恰当、不准确的,毕竟科举考试选拔的是治理国家的官员,其实更接近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高考不过是入读高校的门槛而已。

【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孔子既是儒学创始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孔子视角下的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

【陈康令】《礼记》中的“礼尚往来”

来源于《礼记》中的“礼尚往来”,强调的是一种“以礼相待”的精神。它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当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秉持的原则。经老一辈革命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改造,“礼尚往来”概念也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科学内涵,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经典例子。

【吳笑非】穀梁夷夏之輕重

穀梁有戎衛,狄秦,夷狄莒,又有書楚若中國,進吳不殊會,故不善學者有果以諸夏為夷狄,而謂《春秋》信夷狄者。此能讀死句,不能明體例故也。

【吳笑非】如何惟精惟一? ——尊周書院問答

讀經書就要讀正統注本。選擇無非兩者:漢唐宋傳統,即十三經注疏。宋明傳統,即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

【粟品孝】探寻历代周敦颐文集编纂的动因

周敦颐文集编纂始于南宋,明代衍生出《濂溪志》和《周子全书》。别集、专志和全书三大系列交互影响,主体内容非常接近,一般统称为周敦颐文集。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周敦颐文集的编纂史研究”(18BZS062)结合文献学和社会文化史研究方法,对历代三十多种周敦颐文集进行了综合研究,重点探寻其编纂过程的内外动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