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远】湖学与宋型文化

宋型文化是清人从治学方法角度提出的相对汉学而言的一种新的文化范型,它的底色是宋代儒学。宋代儒学是儒学的第二次创造,是汉唐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集大成,也是对先秦孔孟儒学的自觉继承和转化。

【张亚军】湖学的生态观念

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大儒胡瑗开程朱理学之先河,以“明体达用”为核心教学理念执教湖州,形成一套“有体有用有文”的系统育人模式,注重培植根本、启发潜能、各顺其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世称“湖学”。

【刘丰】胡瑗《洪范口义》的时代精神

《尚书·洪范》篇记载的是箕子向武王传授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洪范口义》虽然仅是宋学先导胡瑗的授课讲义,但在北宋“洪范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无论是解经的方法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宋学的特征与鲜明的时代意义。

【朱汉民】胡瑗的苏湖教法与宋代书院

胡瑗是宋学的重要开拓人物,他通过复兴师道创建苏湖教法,推动了宋代书院的发展。宋代书院从兴起到大盛,代表了宋儒复兴师道而重建政教文明的理想追求。

【孙广华】湖学与社会治理

湖学的社会治理思想以胡瑗为典范,主要承继孟子“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理念,强调仁义道德的“内圣之学”,注重理想社会建构的倡导和实践,首开宋代学术“内圣外王”风气。湖学的社会治理思想承前启后,接续传统儒家的社会治理观念,奠定了宋明理学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刘正武】胡瑗“湖学”与江南经济

宋代庆历前后发生的学术文化转型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正是胡瑗“湖学”等大量学者的努力,助推了北宋实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并付诸“王安石变法”的施政实践,促成了南宋事功学派不断兴起,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儒学理论合理性树立起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王新春】胡瑗与易学

在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胡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其易学承先启后的成就密不可分。胡瑗传世的易学著作,为倪天隐整理的《周易口义》,《四库全书总目》将其与程颐《伊川易传》视为“始阐明儒理”的义理易学标志性作品。

【徐洪兴】胡瑗与理学思潮之兴起

在讨论宋明理学的兴起时,人们往往依据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给出的谱系,从周敦颐开始说起。但这只是从理学的理论逻辑着眼的。

【干春松】胡瑗“明体达用”观的思想史意义与当下价值

宋初政局未稳,赖有孙复、石介和胡瑗等人在各地办学,培育人才。他们通过书院的方式,坚持道德优先的原则,并探索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范仲淹和欧阳修等朝廷有识之士的支持下,为二程乃至宋代理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其中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尤因其方法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红丽】千年荣耀的传承 跨越时空的文脉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北宋大儒胡瑗于浙江湖州播撒下的教育火种,历经千年而不灭,其创立的湖学体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华夏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而湖学的核心——“明体达用”教育理念,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为后世传颂不辍。

【杨阿敏】名学者论研治《礼记》之方法

《礼记》是西汉戴圣所编选的一部书,取材广泛,来源不一,全书编次错杂,并无完整严密的体系。

【方勇】七论“新子学”

自2012年以来,笔者就“新子学”理念已有六次专文论述,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子学与经学、儒学、哲学的关系是讨论子学时绕不开的话题,它关系到子学自身的定位与核心特质,也关系到子学研究应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新局面。

【杨国荣】古典学与经学:内涵和意义

经学与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相关联,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西方古典学还是传统经学,今天都面临如何走向现代的问题。

【王乐】道德境界的精神内核

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生境界和道德情操,具有独特的内核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许家星】饶双峰文献的钩沉、整理与新见

推动较为滞后的朱子后学研究,彰显朱子学的特性与价值,是当前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饶双峰(饶鲁)恰恰是朱子后学中极具个性、影响深远而又不幸被埋没烟尘之人。研究朱子后学的首要困难在于文献的匮乏,饶双峰即是如此。

【常会营】“庙学合一”及其历史价值

庙学是古代传承至今的儒学物质载体。“庙学合一”(孔庙和官学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规制,是在官学设孔庙,且属于国家推动之行为。

【程旺】朱熹的图式世界

朱熹用图问题是个老问题,数十年前陈荣捷先生就作有《朱子之图解》的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概说;但这也是个新问题,因为陈先生之后,对朱熹图式作出专题探究的并不多,仍有继续发覆之必要。朱熹图式问题,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朱熹的思想特点、思维特性和学术品格,是必不可少之视域,应予以充分重视。

【霍宏伟】隋唐洛阳城空间体系研究

唐代诗人韦应物《登高望洛城作》云:“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诗中盛赞的就是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隋唐洛阳城遗址。该城始建于隋代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毁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历时523年。它是中古时期的著名都城,与隋唐长安城并称“东西两京”,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京”指什么?探寻“北京”的前世今生

京、京师,现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那么,在古代中国,“京”指什么,有没有叫作“京”的地方?京师、北京又分别指代哪里?我们尝试从文献典籍中探寻“京”“京师”“北京”含义之演变,并从地名演变过程,一探今日“北京”之前世今生。

【高艺鹏】夏译儒家经典中的时代特征

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民族于11—13世纪初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西夏文化也是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