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创新与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
作者:张新国(南昌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十八日甲寅
耶稣2025年4月15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与绵延不断的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同样在教育。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于持续性的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在成就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就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塑造进程。质言之,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宋明理学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枢位置。以教育改革为视域构建宋明理学新生态,是彰显宋明理学现代价值的客观要求;通过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来更新中华古典文明价值文化,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
从性质上来看,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从“实然”“已然”迈向“应然”“当然”的创造性社会文化行动;从结构上来看,教育改革是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技术、改良教育环境与条件的关联性过程。要建设具有中国气质与中国气派的教育,需返本开新,从最能体现中国智慧的哲学与文化如宋明理学中汲取养分,将教育改革创新与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紧密相连,以教育改革为视域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通过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推动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价值目标上相融通
教育的本质是用文化来塑造人。从形式上看,这一塑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观念基础。从内容上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相应地,它也构成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目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构成性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调整性的,二者在动态的反思平衡意义上同属一个方向,这一方向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关。
宋明理学不只在文化思想上缔造了新范式,也在教育理念上缔造了新范式,其蕴含的价值思想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古典和经典资源。做人、成人是儒学第一要义。先秦汉唐儒学主要在广义的伦理道德层面阐述美德理论,宋明理学则吸收了佛学与道学的形而上学思维,从本体论维度为美德范畴体系奠立基础,在理念和学术意义上实现了美德之教的“理论化”。与以往的儒学形态注重在整体上说明“我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相比,宋明理学注重在“美德”的范畴结构内部,即美德规范、美德动机、美德动力等要素之间,探寻“我应当如何成就一个有美德的人”。在教育价值目标上,宋明理学注重培养“君子”人格。儒学中的“君子”,本质上是发自内心以践行社会公共规范为乐的人。“规范”与“美德”是一体两面的,在行动者觉解“规范”为何物的意义上,外在的“规范”就成了行动者的内在“美德”。儒学对于这种内与外的辩证把握典范性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宋明理学“明人伦”、教养“君子”人格的价值理念,与现代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旨趣相通。如今,AI等技术飞速发展,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心性”“人性”与“人文”关怀,在用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同时,切实防止技术异化对人性的疏离。
在主体内容上相交融
教育改革需随社会和人的发展持续推进。从主体内容看,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德”与“知识”构成教育观念的主要内涵。以教育改革为视角构建宋明理学新生态,需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用宋明理学涵养教育改革,使其更具人性“温度”与人格“厚度”。宋明理学的这一思想效能在理学家的经典诠释理论中得以集中体现。
宋明理学所讲的“美德”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品格,而是始终伴有社会性与时代性。“宋明理学”本身就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在面对时代化与民族化进程中不断生成的文明形态。因其文化属性,理学及其相关时代课题无不与“教化”“教育”问题相关。一部宋明理学史,就是历代理学家讲述成就美德“为学之方”的教育史。理学史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中国教育史交织。从理学史上看,安定先生胡瑗被普遍推尊为宋明理学精神的担纲者。但易于被忽略的是,胡瑗首先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他所倡导的“理学精神”必须在国家教育意义上才能被具体地理解。为营建教育的新风气,并借此为国育才,从北宋景祐元年(1034)开始,胡瑗就在苏州与湖州一带教学。他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首创作为现代分科制度早期形态的“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与“治事”二斋,既注重社会主流价值培育,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这是教育学中“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关系的早期理论形态。安定先生高第刘彝答复宋神宗时,将胡瑗的学问归纳为“有体有用有文”“明体达用”之学,认为胡瑗把儒家核心价值“道德”“仁义”“礼乐”等称为“体”,将古典学意义上的经典称为“文”,将依照社会核心价值造福人民的活动称为“用”。刘彝称,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将培育君子人格作为国家教育的根本的好风气始于安定先生的“体用”之教。
在系统思维上相契合
教育改革与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在系统思维上相契合,主要体现于在理论与实践全系统中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里的“中国大地”既指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指向这一“现实”由之出发的古典学意义上的中华文明传统。宋明理学作为教育学资源,曾深刻地参与塑造中华文明及其特性。在新时代,宋明理学依然可以视为我国教育通过返本开新以实现由大到强系统跃升的思想源泉。
新时代,我们要树立文化灵魂与旗帜,兴文化以强国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展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与弘扬宋明理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纲要》指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与宋明理学从自然秩序与价值秩序相一致的意义上阐发仁义礼智信等社会美德旨趣相通。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宋明理学的精神先驱韩愈提倡儒学教育的“道统”,认为教师的真正职责在于传播文明美德、传递专业知识和解答学生人生的疑惑。范仲淹指导青年张载,与其操起戈戟护佑边塞,不如教育百姓以图国家真正的强大。道学宗主周敦颐兼采儒道,主张以仁、义、中、正等价值进行自我教育,并借此树立教育的“人极”即榜样。张载在官任中注重礼乐教育,在乡里亲自推行乡饮酒礼等来教化人心。程颢曾感慨周敦颐的教育方式能在无形中塑造君子人格。程颐感佩胡瑗的“体用”教育,注重时时处处格物以穷尽事理,提倡用物理知识涵养价值美德。朱熹认为,既要注重洒扫应对的小学之教,又要下学上达,注重格物穷理、明德新民的大学之教。陆九渊特别注重德性教育、人格教育,认为教育不仅是增益知识,更在于不断去除遮蔽人本心的物欲,以呈露人心本来的样子。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学问,主张真正的学问在于将自我的致知修养与天下人民的繁荣、福祉关联为一体。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说,理学与心学在教育的规范与教育的主体等不同角度阐释了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从教育改革创新的角度来看,宋明理学相关理论与思想在教育格局、根本任务、发展方向、实践路径等系统思维上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总之,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是新时代人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们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让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将宋明理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课题中,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推动哲学研究与人文教育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龙涌霖】中国古代哲人的两个行动面向
【下一篇】《十三经注疏》校订本专家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