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是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任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时“在朝会上讲的话”。这篇讲话不长,但梁漱溟对“秋意”的“领略与认识”,“(文学)与哲学相辅而行”,读完让人久念不忘。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心学巨擘,罗钦顺则是这一时期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容肇祖在《明代思想史》中称罗钦顺为“朱学后劲”,王、罗二人的学术及私交关系颇类似于南宋时期的陆象山与朱子。王阳明与罗钦顺曾围绕格物论、《大学》古本以及朱子晚年定论等问题,以书信形式展开辩论。他们的学术观点相差很大,是明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次重要学术交···
宋明以来,儒家学者对佛、道资源进行充分吸收,一方面尽可能将内心平静、“胸中无滞碍”的洒脱境界吸收进儒家的心性论和工夫论中,扩大以经世致用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引进了具体的修养工夫,如静坐、调息等,结合个人的修养实践与反思,以求深化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内涵。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礼)者,成男女之礼也;昏礼者,成夫妇之礼也;丧、祭者,死者、鬼神之礼也。冠、婚、丧、祭之礼,是古人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夫礼始于冠”,冠礼是人生礼仪的开始。
“志”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儒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既是成学之本,亦为成人之基,贯穿于知识追求、人格养成与公共实践的全过程。
中华文脉的赓续,离不开中华古籍的整理、研究、利用与活化。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需要我们充分聚焦价值更广泛、影响更深远的经典古籍,深入挖掘其价值和理念,重点分析经典在不同时空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此而言,十三经的传承与传播不失为一个生动的文化个案。
吴飞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位学者,《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是他在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十八篇文章,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11年。
昆仑文化是中华先民共同创造、当代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共相,具有天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特性。
讨论“昆仑石刻”真伪或相关问题,离不开对秦人、秦文化、秦国与“天汉”观念在西汉水上游的形成与传播的探讨。“天汉”观念与昆仑崇拜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鲜明特征。笔者试从这一角度探析“昆仑石刻”的真实性。
宋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转折时期,其文化、制度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严复曾言:“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什九为宋人所造就。”
我于1978年10月进入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学期间,虽然花了许多时间阅读哲学书籍,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小逻辑》《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但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搞不了哲学的,只能研究点文学
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要继续推动孔子回归,儒家同仁一定要着眼大处,尤其是做事,要有道有术,守经达权。做事不同于做学问,千万不要苛求完美。先把孔子立起来、让民众拜起来,最为重要——这是第一步,至于其他方面诸如祭孔日期、何种仪式等等,完全可以待时机成熟后再议。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领兵攻克南昌,随即彻底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后来,阳明正是凭借此功被朝廷赐爵新建伯,一生功业可谓至此而极。然而,就在天下人为叛乱的平定而欢庆之际,一场针对阳明的政治风暴也在悄然酝酿,让这位平叛的最大功臣一时处境艰难。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其传世过程复杂,文字古奥难解,自秦汉以来便引来无数阐释。其中,流传至今最为完整且时代最早的,便是永嘉之乱后出现的所谓“《尚书》孔传”,即《尚书》孔安国注。尽管自宋代吴棫、朱熹等人开始对其真伪产生怀疑,直至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问世,其作伪之迹昭然若揭,但《孔传》的历···
“诗教”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或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当中。
中华诗教已有三千多年传统,一直注重以诗育人,其基本目标是培育诗心、诗性、诗趣,在此基础上培育诗才。受教育者都要读诗,通过读诗、诵诗、唱诗,尽可能精准深切地理解经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怀、智慧、思想、意趣。受教育者涵泳之、直觉之、体悟之,从而养成诗意的审美思维和气质,进而形成有诗性的情怀和品格,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
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源远流长。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云:“三代以前,诗教未尝不广也。”五帝时期,诗是配合乐、舞的歌谣,且与乐、舞统称为“乐”,故而当时的诗教被包含在“乐”教之中。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首先祝贺邵老师大作出版。杜老师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端午节假期就联系我,说要开一个会。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很多,我就长话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