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知行合一”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

阳明心学是关于人与世界之存在及其意义与价值的体系化学说,“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则是实现人的“真己”的根本途径与方式。“真己”体现于经验的生活世界,也即是先天原在的真常实性转换成了后天经验的真实存在本身,人格因此而得以圆成,于是生存的现实世界即成为超越的智慧境界,生命则因此而转进于存在与价值不二的理想境域。

【方铭 郝菲钒】书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形式——读《世界书院研究》

书院曾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在20世纪西学的冲击下,已经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书院这种独特教育形式的重要意义,有志之士也在积极倡导恢复书院的教学方式,某些大学也在建立书院制教学单元。因此,书院研究也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产生了不少研究书院和书院历史的著作。2024年9月,孔子···

【徐婉琦】典籍里的精神原乡:中国书院阅读史

华夏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遍布于明清,千载弦歌不绝。先贤择山水幽邃之地建院布道,聚典籍以成渊海,传儒道而育杞梓。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孔子以降,原儒、说儒均未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该问题之所以千百年来令无数学者神往,盖因牵扯到孔子的“血脉”身份和思想身份,如果说思想身份上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血脉”身份上究竟接过了谁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坦言之,除非新材料出土,否则儒之源头将永远是一个迷人的谜。获取最终答案并非讨论的全部意义或唯一目的,···

【林安梧】虔敬 哀悼 詩人哲學史家 李錦全先生

錦繡嶺南詩律雙絕玄契天地,全照海東哲史一流澤被乾坤。

【吳笑非】太一、大一統說

二十年前讀過王葆玹先生的《今古文经学新论》,他把“大一統”解釋為太一之統。這個說法古人沒有,當時我亦不敢置信,但又無法分辨。

【程利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路径

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驱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程乐松】从信俗看宗教研究的“中国化”意谓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可能是中国人的信仰生活及其实践形态最早的“观察者”,依照他们的标准,中国的民众是缺乏“信仰”的。在传教士的理解框架中,有关于何谓信仰的明确想象,而中国南方,特别是沿海的江浙闽粤地区民众的祭祀实践与信仰习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就是通过庙宇网络和祭祀活动不间断地展···

【杨程晨】台湾“书院”如何“衔接”中华历史?

位于新北市泰山区的明志书院有“北台首学”之称,是台湾北部的第一所书院。所谓“明德惟馨,景行壮志”,书院取“明志”为名,启示后人志存高远,“成致远之器”。

【洪浩】在圣人与凡人之间——读张炜新作《为孔子一辩》

但本书的真正锋芒,在于它让儒学在当代复活。作者避开“古为今用”的功利陷阱,转而从经典中打捞超越时空的思想基因。“名实之辨”被重释为对契约精神的古老呼应——若君不君,则臣不必臣;“述而不作”的保守主义,在今天显露出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敬畏;“诗可以兴”的美学传统,则为技术理性支配下的现代人提供了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杨乃乔】先秦思想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肇始

在中国古代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沉淀着一脉厚重的诠释学传统,这就是历代儒家士人对《五经》或《十三经》的解经释义传统。

【黄国辉】周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周代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主张统治者要重民爱民。周代的民本思想深植于辉煌璀璨的文明土壤之中,对后世王朝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阮明套】清华简《成后》篇所见周初史事

新史料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清华简即是这样的新史料。近期公布的清华简《成后》篇,“是关于西周早期史料的新发现,初步研读简文内容,可以看出简文反映了西周早期历史和王朝政治的若干信息”。《成后》篇记载了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事迹,这为我们认识周初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珊】中华传统君子图像体系构建的内在理路

中华传统君子人格通过不同时期各层次的理论阐释和实践,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思想意识、政教体制、公私生活、民情风俗的导向和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推崇的理想人格和精神标识。在当代社会,传统君子人格的内涵与风范在构建和弘扬国民精神方面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韩雨默】从“五德终始”到“大一统”历史认识的嬗变

中国古代王朝用以标识自身“正统性”的“政治符号”多种多样,包括传国玺、封禅、符谶等。其中,五德(五行)是重要的符号之一。

【毛振华】中华典籍《尚书》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日本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中国经典,如《尚书》的思想精髓与表达技巧。

【曾天然】从历史传统中探寻乡村治理规律

根植于传统社会中的乡村治理,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治理职责的组织,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基础。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统治策略的转变,保甲、乡约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逐渐形成了共治体系,反映了历史上国家与地方、法律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共治关系。

【宋健】力命·仁礼·群己: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孔子“成人”之道,旨在探绎“人(当)成为什么”。成就理想人格,不仅彰显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奠定了“儒家理论和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且更构成儒家当代创化的源头活水,堪称“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

[英]A. C. 格雷林《良好生活的哲学 : 为不确定的人生找到确定的力量》出版暨译后记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你成为哲学家!与苏格拉底对谈生命的意义,与庄子探讨选择的智慧,与尼采共舞存在的勇气,这是一门走向自我觉醒的人生哲学课!和作者来一场直抵人心的哲学对话!

【罗不特】《孝经》是“孝”经吗?

对于经学,作者一贯强调尝试理解古人,注重探察经学家解释经典的过程或态度、方法。对于历史,亦是期望在具体的背景下检讨历史事件发生的缘故、历史人物如此抉择的动因。对“为什么”的探索又是以孜孜不倦的“读书”为门径的,所以作者夫妇常以“读书”命名他们的著作(如《学术史读书记》《文献学读书记》)。这在当下的学界实属异类,却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