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文】隐秘的虎溪书院

虎溪,不是一条溪,而是沅江、酉水合流处的一座山。“酉水引于西而右旋,沅水襟于前而左抱。”隐于湘西北虎溪山的沅陵虎溪书院,一般人很少知晓。它默默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犹如隐逸的绝世高手。世人多知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格竹寻理、龙场悟道、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却独独少了“龙场悟道”后的“虎溪布道”。

【陈学阳】邺侯书院风骨长

儿时刚识字,父亲教我《三字经》,会读到:“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我摇头晃脑跟着念,不解其意,更不知“泌”为何方神童。2021年初冬,到访南岳,才知“泌”乃唐朝邺侯李泌,曾隐居衡山。祀之而建的书院,近立眼前,清幽,安详。

【谈雅丽】绝版的湘江“船”

从蒸水、湘水交汇的石鼓山顺流而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不过几分钟就能到达一座狭长的江中岛——东洲岛。此岛居于流经衡阳城东南的湘江中流,与长沙的橘子洲、岳阳君山岛并称为湖湘历史文化及湘江流域的三大名岛。

【颜蒹葭】丽泽千年的城南书院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向敬之】岳麓书院,发现与时偕行的文明光芒

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根魂,也是熔铸现代文明的力量。

【何楷儒】渌江书院的渊源及影响

渌江书院坐落于醴陵市城之西的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环境十分幽静,真是“文星朗耀,名教乐地”(陈心炳:《移建渌江书院记》)。院旁有著名的红拂墓、始建于唐代的靖兴寺、纪念宋朝醴陵籍名人的宋名臣祠及千年古樟和能“消暑除疾”的洗心泉等名胜古迹。

湖南醴陵渌江书院:王阳明两度讲学 左宗棠曾任山长

湖南醴陵,因盛产陶瓷、烟花而享誉世界,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秀毓潇湘。渌江书院前身为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学宫,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为渌江书院,道光九年(1829年)迁建于西山——目前书院所在地。

《渌江书院志》简体横排版正式出版发行

近日,由清代文蔚起主修、刘青藜等纂辑的《渌江书院志》一书的简体横排版本由湖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王子今】论《史记》之“不绝” ——兼谈对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因素的思考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持久发展,曾多经历严重内在弊病和强势外来攻夺导致的挫折、摧伤、打压和冲击,如西汉人史论所言因强势外族侵夺的威胁,“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但仍然长期连续而不中断。借助《史记》及其他上古文献有关“不绝”的多种文化特征的表述,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连续“不绝”,可从宗亲关系、祠祀礼俗、文化威权、道德···

【宋健】歌与诵:《诗》的两种礼仪功用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诗》与礼互为表里,是承载周人意志的复合载体。《诗》在礼乐仪式中的演述,大致存在歌与诵两种方式。

【邵炳军】诗经·礼制·诗礼文化

所谓“诗礼文化”,是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是中华礼乐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黄金灿】探寻经学与诗学互为向度的空间

经学与诗学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就知识类型而言,经学作为一种思想性与教化性兼备的知识体系,滋养着诗学;诗学作为一种感悟性和审美性并重的知识体系,延伸着经学。就文化传统而言,地位尊崇的经学在向下灌注着诗学的过程中延伸了文艺向度

【赵威】“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说路途虽近,不走永远不会抵达终点;事情虽小,不去做永远不会完成。这句话可以看作“修身”篇的主旨,强调笃行实干的重要性,提倡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张劲松】清代书院的养士活动

我国古代书院具有养士的优良传统。所谓养士,指书院不收取肄业生徒的束脩,且提供膏火、课奖、花红等津贴与奖励经费,使士子无衣食之忧而安心求学的举措。书院自唐代兴起以来,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养相资、教养一体的发展模式,养士与教士成为书院的两大主要事业。

吴钩著《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上下)》出版暨目录

书中细腻还原了保守派与变法派间火药味十足的攻防战,生动展现了北宋治国精英的群体面貌——既有宋神宗、王安石的积极进取,也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保守乃至迂腐。本书摒弃过往以全知视角点评历史的做法,力图带领读者回到现场,跟随主角们一起经历那段跌宕起伏的不凡过往。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陈明著《易庸学通义》目录暨序跋

儒学是一个以天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天人之学有机整体:《周易》彰显天道,《中庸》论述天人之间的理论关系,《大学》则在现实层面对则天而行的实践活动加以阐扬。在这样一个核心或基础的结构之上,儒学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经》以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较合适的安顿和解释。该书写作上以传统的文本注释为经,以···

【韩书安】理学视域中的存在与时间:重思孔子的“川上之叹”

作为经典世界中的思想史事件,孔子的“川上之叹”存在着伤逝、勉学、道体三种诠释路径。相较而言,“道体”说既克服了“伤逝”说的消极观念,也深化了“勉学”说的思想内涵,并且还实现了圣贤之间的“视域融合”,在经典解释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形而上学的视域来看,孔子“川上之叹”所表达的核心主题是对存在与时间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

【王羿龙】明代名节论的衍变及其影响——以明季士人殉节为中心

一方面,注意于“名节”的自觉性与“士风”或“学风”间的关系,试图重塑“士人”这一政治身份在道统观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罔死”与“变节”的批评在延续明季道德严格主义风向的同时,也经由对名节观的厘正,而为自身在不仕清廷的前提下打开生存空间。回视程伊川之论党锢,在某种程度上,此两者皆可视为丧乱之后对宋学的回归。

【图卡】元旦

元旦, 出品,孔许许书篆,谌衡制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