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教授主讲《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流变》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02 19:06:40
标签:

郭沂教授主讲《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流变》

来源:“曾子与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廿二日辛酉

          耶稣2024年10月24日

 

 

 

2024年10月23日下午3点,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曾子讲坛第十四讲在知新楼A座1916室举行。首尔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郭沂先生应邀作了题为《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流变》的学术演讲。本次曾子讲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富强副研究员主持。郭沂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独到的见解,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

 

 

 

首尔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郭沂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富强副研究员

 

讲座伊始,郭沂教授首先对中国人性论出现的时代进行深入分析。他提出,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人性论直至先秦诸子时期才出现,但通过细致研究可以发现,其源头实际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殷周时期。郭教授引用张岱年和方立天的观点,强调孔子对仁的阐释为中国正统人性论奠定了基础。接着,郭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人性论产生的背景。他提出,中国早期思想主要围绕人道、自然和宗教三条主线展开,而人性论正是在这三条主线的交织下逐渐形成的。

 

 

 

在探讨早期人性论的表达方式时,郭教授提到了“性”、“德”、“中”、“气”、“命”等概念,并分析了这些概念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郭教授进一步解释了早期人性论的形态,包括自然人性论和宗教人性论,并指出这两种形态都起源于殷周时期。对于当前中国早期人性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郭教授认为目前主要存在概念与范畴的混淆、缺乏历史观念以及以后律古等。他呼吁学者们在研究时应该更加注重历史的发展脉络,避免将后人的观念强加于古人。

 

 

 

郭教授通过分析《尚书》《诗经》等古代文献,深入探讨了西周时期的自然人性论,并揭示了“性”的古义及其在不同时代的变化。郭教授特别强调“性”与“命”的关系,他指出,直到春秋晚期,“性”与“命”才真正构成了一对概念。郭教授深入讨论了“德”在西周时期的宗教人性论中的地位,并从外在之德、人伦之德、内在之德、人性之德、行为之德、品行之德、治理之德七个维度来探讨“德”的内涵。最后,郭教授总结了春秋时期自然人性论与宗教人性论的合流,他认为春秋以降,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人文主义的发展,宗教人性论逐渐祛魅,以致其宗教性荡然无存,这意味着宗教人性论逐渐消亡;然而与此同时,自然人性论吸收了宗教人性论的思维方式和论域,这意味着自然人性论和宗教人性论的合流。他特别提到了《周易》中的“乾道”之“性命”观念,以及这一观念如何影响了后来的价值之“性”之“命”和情性之“性”之“命”的理解。

 

 

 

郭沂教授从自然和宗教两个角度探索人性,建构了中国人性论的两个源头和两个支流,即天道主义人性论和神道主义人性论。前者发现了人的物质的、生理的属性,称之为“性”,后者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人的精神的、价值的属性,统名之曰“德”,亦曰“命”。郭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人性论发展的机会,也激发了大家对这一哲学议题的深入思考。李富强副研究员总结道,郭沂教授的讲座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给大家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我们诚挚邀请郭教授日后多多造访山大,与儒学院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支持。本场曾子论坛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