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英】一道连绵的文化风景 ——《有礼如仪》评介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4-11-02 18:38:57
标签:

一道连绵的文化风景

——《有礼如仪》评介

作者:董德英(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廿二日辛酉

          耶稣2024年10月24日

 

 

 

东汉迎谒、前驱画像砖 选自《中国画像砖全集》

 

 

 

《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 萧放等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是一个重礼、守礼的国度。经学家孔颖达在为《春秋左传》作注解时曾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可以“明是非”“正性情”“经国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百姓尊崇的道德规范与历朝治国理政方式之一。今日观之,以礼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以及“礼”所衍生的众多民俗,仍有值得研究之处。

 

近日所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等学者的新著《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下简称“《有礼如仪》”),便是一部从历史民俗学角度研究中国礼仪,并力求对“礼”进行符合时宜之发展的著作。这部46万字的著作,在以下几方面着力颇深。

 

广摄经典 疏浚源流

 

中国有悠久的礼学传统,礼仪文献众多,有礼学经典、文人礼书、民间礼仪文本、图像史料等。众多出土文物,也记载了关于礼仪的传承与变迁。除此之外,还有礼仪文献注疏,历代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礼制典章(如宋廷《政和五礼》),以及由乡绅制定的地方自治契约如乡规、家训等。这些文献,为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通过文献梳理,可知不同时期的礼仪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翻开《有礼如仪》这部书,可发现作者团队充分发挥了历史民俗学根植中国丰富文献资料的传统,将礼仪文献或礼仪内容尽可能地搜集整理,对“礼”的传承与发展、变迁进行分析。

 

如诞育礼仪研究章节,在对神话传说中的“生育神”进行考证时,所引文献上起先秦著作,下及彝族、拉祜族创世传说,并广涉笔记、小说、志怪等多种体例。《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晋代王嘉《拾遗记》有云:“春皇(指伏羲)者,庖牺之别号……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彝族史诗《创世纪》和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都说,人类是由葫芦孕育而来。阅读书中整理的这些资料,不仅可知古人如何想象与阐释自身的起源,也可感知中华地域之辽阔、文化何其多元。

 

再如成人礼仪研究章节,在对“冠礼”进行考证时,先引《夏小正》《论语》《仪礼》《礼记》《四民月令》《东京梦华录》等典籍对冠礼举行的时节与内容进行整体考察,再依据历朝史书与文集等资料对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代、清代及当代冠礼进行分期梳理。在考察过程中,得出冠礼的举行场所涉及居所、家庙、宫殿等,构建的是“个人、家族社会与国家同构的一个空间意义体”等结论,对“礼”之本质的理解可谓深入透彻。

 

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中国民俗学研究离不开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中国几千年礼仪文化的承载和呈现,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在资料整理与运用方面,《有礼如仪》可谓“行家里手”。

 

扎根田野 记录社会

 

一部民俗学著作是否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扎根大地。

 

《有礼如仪》这部著作全名为“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要实现传统礼仪的当代重建,首先要对传统礼仪在当下的传承状况进行细致且深入地了解。这一过程相当复杂,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据笔者所知,作者团队耗时八年,深入全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及北京、吉林、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区、市,甚至远赴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城市和地区,方才完成了数十篇田野调查报告,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览全书,作者团队将人生礼仪分为诞育礼仪、成人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祭祀礼仪六大类型。每一类礼仪的传承情况,都有鲜活的田野调查作为支撑。

 

如婚姻礼仪研究章节,谈及婚礼在当下的传承与再造时,不仅以表格形式详细梳理了北京市传统婚礼、新式婚礼以及二者融合后产生的复合婚礼之核心仪节,还详细记录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州“喜娘”在当下婚俗中发挥的作用。“喜娘”是福州市传统婚礼不可缺少的礼仪专家,熟知当地习俗,有引导和驾驭整场婚礼的能力。为了解“喜娘”的工作细节,作者对福州市闽侯县白沙镇的喜娘们进行了深入采访,对一场有喜娘参与的婚礼进行了全程记录。连喜娘在行礼、添花等环节说的贺词(“新人拜灶公,合家庆丰年”等),也被忠实记录了下来。

 

在祭祀礼仪研究章节,作者团队详细记录了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叶氏家族清明与秋季祭祖的情况:主祭与副祭等需要登台的叶氏族人统一穿汉代服装;祭品主要有五谷——意味“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五果——意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三牲——意味“六畜兴旺、丰衣足食”等。在记录完祭礼细节后,作者团队对祭礼于松阳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乡土文化实践对传承历史、重温亲情、强化家族认同具有积极作用。

 

民众的世俗生活与礼仪实践,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有礼如仪》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在史籍考辨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传统礼仪在当下的实践情况,既是对传统礼仪传承状况的细致描摹,也是对其当下价值的深入探索。

 

与时偕行 日新不已

 

如果仅有史籍考辨与田野调查,那么这部《有礼如仪》便与普通民俗学著作无甚差异。

 

《有礼如仪》可贵之处,在于努力对传统礼仪进行符合当下价值的重建——在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语境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人生礼仪文化,充分挖掘传统人生礼仪的当代价值,对其当下传承方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这类思考与建议,普遍存在于书中诞育礼仪、成人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祭祀礼仪研究的每一个章节。

 

如针对诞育礼仪,作者团队提出,得承认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民间信仰,从情感的角度进行理解、阐释、重建与传承。重视个性问题,因地、因人制宜,切忌一套方案贯彻到底,简单地确定仪式规程。

 

针对婚姻礼仪,作者团队指出,繁文缛节的礼制如果失去了人情基础,会形成对人的束缚,但没有礼制的基本束缚,又会造成婚俗混乱的局面。婚姻礼仪实践有着复杂的面貌。我们要明确,包括婚礼在内的传统礼仪不再是规约人们生活的制度,而更多是仪节的举行,其重建应当在维护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进行。

 

作者的才与识,还体现在对“礼”进行的综合论述中。如指出,在古代中国,礼包含礼义、礼仪、礼器、礼制等内容,涵盖观念、价值、行为、器物、制度等多个层面,存乎冠婚丧祭、进退揖让之间,既关乎个人修养,也指向家国建构,贯穿自然人情与天地之道,是道德、宗教、审美三种价值的统一。“缘情制礼”是礼仪制定的基本原则,“礼之重要性,则在导达人之情感”。礼以人情为基础,又对人情加以节制,使人情以恰当适宜的方式表达,以达“文质彬彬”之状态。

 

萧放多年来致力于民俗研究,且一直坚持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让学术研究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有礼如仪》对人生礼仪进行系统化研究,既展示了人生礼仪传统的悠久历史,又充分挖掘了民间活态传承的案例,且从现实生活实践和社会治理层面探索了人生礼仪传统重建的路径。这一结构,使它既突破了纯粹学术化、静态地理解民俗事象的范畴,又超越了猎奇性质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活搜集,因而有了辉光日新的气质与深沉厚重的品格。

 

我们的生活、思维、言行、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等无不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然而现代社会,人生礼仪的形式和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认识传统,继而对其有所承续和发扬,毕竟凡益之道,必与时偕行。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