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思想家对于德性、自然、政制、人性等根本议题有共通的见解,在德性和价值理念上尤为契合。
“衣以载道,以衣表礼”。秦汉婚服的庄重、唐代婚服的明艳、宋代婚服的清雅、明代婚服的华丽……婚服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藏中华民族的深邃思想。近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梁燕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中国婚服的变迁,以及其中见证的东西文化交融。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于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系列策划,访谈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发掘人类文明传统,探讨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深层联系。古典学具体包含哪些范畴?中西古典学存在哪些异同?古典学研究如何作用于古今、中外对话?在首届世···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
周敦颐遗迹遗址地政协协商协作会议11月6日在周敦颐家乡湖南永州市道县举行。会上,中国20个周敦颐遗迹遗址地政协和湖南科技学院发起成立周敦颐理学文化城市联盟。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员最多、著述最丰、流播最广、绵延最久、影响最巨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有物有序的义法、精粹雅洁的语言、与时俱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着中国古典文章的辉煌,体现出中华美学的独特风范。近日,本网记者围绕桐城派研究现状、桐城派项目出版情况和桐城派项目出版意义等议题采访安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分···
10月29—31日,由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傅永聚带队,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宣兆琦等专家学者和齐鲁理工学院师生代表组成的考察团开展了第二次“齐鲁古道行”文化实践考察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让齐鲁理工学院师生了解齐鲁古道的地理位置、近距离触摸、感受齐鲁文化的历史脉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当代大学生的···
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同时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建设、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于10月27日在线上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研讨会”,来自十余所高校的2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兆···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我们一般把性善论看作孟子对人性善恶的看法,甚至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儒家的人性观点。但我们常常也会疑惑,人性真的是善的吗?
“夫子贤于尧舜”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引述孔子弟子宰我的一句话。同时,孟子还引述了孔子另两位弟子的话,即子贡讲的“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和有若说的“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如何理解孔子的“愤”与“乐”?从《论语》中的一段对话说起。
刘庆,一位深耕企业文化领域多年的咨询顾问,现居青岛,专注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企业文化变革。平时忙碌的咨询烧脑工作之外,喜欢读书撰文,写字画画。他说: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不同的客户不断给出不同的课题,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打怪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不少朋友。
2024年11月1日,我与常宁市船山思想课题组几位文化学者一同驱车前往省城长沙,拜会全国著名船山学研究专家王泽应老师,我读湖南师大本科时的恩师。同时与王老师的四位弟子会师,正就读师大的三位博士生林翠霞、吴航宇、罗成,一位任教于湖南农大的硕士刘遥阳,他们都有从事船山学的研究。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中国文化书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一些列活动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活跃氛围,体现了老一代学人无私奖掖后学的精神,渗透出中华文化持久而浑厚的生命力,以及如何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我本人也积极参与了上面提到的活动,获益匪浅,我始终感谢萧···
10月25日,冀儒讲坛第廿四讲在大者学社·安吉书院继续开讲。本期讲坛邀请河北儒学会教育普及委员讲师赵忠祥教授(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讲授传统乡贤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赵教授的乡贤文化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他深入挖掘了明清···
11月3日,第七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在河北衡水美术馆开幕。
11月2日,2024衡水·董仲舒儒家 研讨会在河北省衡水市开幕,120多位从事董仲舒及儒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历代学者的《论语》注释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本书是受国际儒学联合会委托,进行“中国儒学试用教材编撰”与“儒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汇编,内容包括“恢复儒学学科倡议”,刘学智、朱汉民、王钧林、舒大刚、颜炳罡、彭华、吴龙灿、舒星、秦际明等人关于“儒学学科”建设的相关论述;四川大学邀请海内外学人就“儒学学科”和“儒学教材”的各种座谈会与讨论,各类媒体的相关评述。末附近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