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

【潘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蕴含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强调天下一统、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治理传统。

【祝安顺】21世纪儒学,从“游魂”到“归魂”——儒学传承发展三十年(1991—2021)

1991年至2021年,民间读经现象、经典诵读行动和经典教育实验三股儒学传承发展形式相续涌现。在学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多方推动、参与和激烈争论下,以儒学经典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民间社会形成备受关注的“读经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经典诵读行动”和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此三十年间儒学复兴达到了1900年以来的巅峰,民间读···

【杨国荣】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

在哲学之维,《易传》与《易经》始终相互关联,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周易》。通过《易传》的诠释,作为中国文化早期文本的《周易》内含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其沟通天地自然与人、对世界作总体说明的特点以及推论过程所蕴含的理性趋向,则进一步突显。《周易》之为中国哲学的开端这一历史品格,由此也可具体理解。

【李晨阳】选择而自由:儒家的进路

本文认为儒家拥有资源构建自己的自由哲学,没有必要为此目的移植西方的“自由意志”概念。一个人只有在她有效决定自我命运并塑造其生活时,才能称得上自由。如果以这种方式理解,实现儒家自由要依靠发展个人做出有效选择的能力并创造有关的外在条件,以达成有意义的选择目标。具体地说,它是通过择善过程而实现的。

四川崇州孔村乙巳年文宣圣会隆重举行,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三月,崇州市道明镇孔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盛典。28日,“崇州孔村乙巳年文宣圣会”在孔村隆重举行,数百名孔子后裔与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儒雅孔村,共同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周应之】孔子向老子到底学习了什么

长久以来,大众普遍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属截然不同的学问与思想体系,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学说中似乎难以寻觅老子思想的痕迹,二者仿佛泾渭分明。然而,深入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便能发现孔子不仅向老子学习,还汲取了老子思想的精华。

姚才刚 著《明代心学思想研究》出版

本书最后总结、反思了明代心学主要派别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得失,阐述了明代心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历史上遭受的指责、曲解,揭示了明代心学对于当代人心性修养、立身处世的启示意义。

方朝晖 著《何以经世:儒家治道及其现代意义》出版

该书试图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儒家一整套治道思想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它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深厚土壤,试图解开儒家治道的一系列原理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及长盛不衰的秘密,从而为今天重新理解其意义或局限提供思路。该书是作者以2014年版《三纲与秩序重建》一书下篇为基底,增补重要篇章、修订大量内容而成。此书与作者最近再版的《···

【黄少微】追迹周礼:郑玄《毛诗笺》“文王之德”解

郑玄阐释《大雅·棫朴》和《思齐》时贯彻此原则,解《棫朴》时尤其突出与政、政令有关的内容,统一性的政令使《周礼》六官职能体系得以运行;解《思齐》时着意突显以个人才干为基础的贤能体系对于文王所以为圣的特殊意义。

【苟东锋】赢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声观念辨正

名声观念涉及对某个主体的赞美和认同与否并可分为强弱两种:强意义指各种较为强烈的毁誉褒贬,弱意义则包括所有来自他者的认同、理解、肯定、重视或相反的态度。两种意义比较,后者更为根本,讨论名声观念应当兼及两者。

【张清江】调息、养心与儒家工夫论的不同向度——以朱熹《调息箴》引发的争论为中心

对儒家来说,要实现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发掘“虚正之心”的灵应向度,但也不能忽视身体羁绊和牵制的现实向度。这两种向度共同指向对人类精神如何实现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张航】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庆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杨立华】神气、蕴藉与君子词:船山诗学与其思想演进的关系

船山对“君子词”的基本主张即:诗有“蕴藉”“敛度”“忍力”,方能兴、观、群、怨。而“君子词”或“君子辞”的提出,是其晚期思想演进的一大关节。船山晚年重新认识张子《易》学,把“神气”概念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赋予早期理气构架新的哲学内涵,都与他所从事的诗论工作有莫大的关联。

董成龙 著《明夷待访录义疏》出版

《明夷待访录》义疏是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一书的深入解读和注解。本书以原著为基础,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理念和观点。

【刘劢庵】禁火化以厚人伦 ——《殡葬管理条例》修改意见

“禁火化以厚人伦”,出自《泰泉乡礼》,是道德教化的方式,属于丧礼的范畴,今天关于丧事的礼仪、礼制不可或缺;人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虔诚祭祀追念祖先,从小处着手,废除对逝者尸体的火化,不仅维护逝者的尊严,而且可以维护家庭成员之···

【郭晓东】历史书写中的“史料”与“史义”:从孔子作《春秋》谈起

近代以来,历史学家每每认为史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如实客观地还原历史之真实,从而颇将史料学等同于历史学。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史学的精神。中国传统史学深受孔子作《春秋》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史实的陈述,但更重视史实所蕴含的义理内涵与思想意义。从汉代的司马迁、班固,到近代的蒙文通,莫不是如此。对于历史书写而言,“史料”与···

【儒家邮报】第41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3月26日

论坛综述|制器、观物与成人:儒学工夫实践的三个向度

四位学者围绕诸多学术议题展开讨论:儒学视域中的器用和技艺,从工夫视角理解人性自然的教化实践,心性之学与体物的工夫,观象、造物、用器的整体把握,人与器的相互塑造,儒学实践智慧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发展等。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