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经学也既包含哲学、文学、历史的内容,又需要自觉地向这些方面辐射。事实上,只要与国学具有相关性,就同时具有经学意义。也就是说,眼界需要放开,应同时着眼于整个中国文化和学术。
《尔雅》被誉为“辞书之祖”,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
《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都是在阐述自然规律,在讲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季节气候、天文历法之后,开始讲气象变化,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结为霜”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露水凝结成霜。
在那幽绿斑驳的青铜器上,一个个凸起的文字,自西周时期就一直安安静静地睡在梦中,似乎在等待黎明的来临——拉一片曙色,挹一掬晨露,将那些文字一个个唤醒,再进行一番洗濯。不过,其中有两个字从来就没有睡着,那两个字就是“吉父”。
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多方智慧,从政治制度、伦理价值、文化认同、社会建构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董仲舒学说及汉代儒学如何深刻参与中国社会之形塑历程,又如何持续影响中华文明之演进路径。
《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2025年9月18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齐鲁访学驻研计划”山东大学专家讲座第五讲暨儒家文明论坛第122期在知新楼A座2106会议室举行。
9月23日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亲亲”,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2025年9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报告暨思与文系列讲座第153期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讲“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担任主持。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孔子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流形式是以文字注疏为主的文本阐释。近年来,学界对图解经典文本的关注悄然兴起,这一趋势在《易经》(易图学)和《礼》经(礼图学)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四书》学传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图解文本资源,这些材料为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儒学理论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四书》图解学术传统,···
中国易学发展至唐末北宋初,产生了易图学。
本书通过译、解、意三重导读的形式,参考古今大多数《论语》注本和译本,包括英译本以及大量研究著作来解读《论语》的哲学思想,重建儒家哲学。
十二日的活动内容为讲学。上午由书院的雅南老师开讲《诗经》。在讲授中,她一方面将《诗经》中的句子娓娓道来,一方面又阐述了《诗经》的经学意义,气象恢宏,令人难忘!
9月20日,“关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关中书院举行。
走进西安城,飘着墨香的书院门被许多外地游客列入必去的打卡名单。这条街巷里最为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便是关学思想的传承地、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徐旭生在处理传说时代的文献时,首次以“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作为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方法。所谓“原始性”,是指狭义历史研究中,史料来源的原始性,即原始史料,或第一手资料;其实,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的“原始性”是相对的,“因为一有原始的史料,那就进入狭义历史时代。”
传统中国往往通过家规家训教育家族成员,家规家训联通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是培育家国情怀和社会良俗的经典范本。
传统家礼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鲜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传统家礼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等级尊卑等糟粕,但其蕴含的文明精髓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