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丽】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题目为《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强调“要实事求是分析变和不变,与时俱进审视我们的理论,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创新的创新,决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程遂营】岳麓书院的学规为何今天仍能触动人心

绝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或称学规、学生守则,很多学校还印成小册子叫《学生手册》。那中国古代书院的“校规”,又是怎样的呢?其中,《岳麓书院学规》就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

【田鹏颖 张小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赵贤迪】人文化成:朱熹的美育思想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宗旨是“成人之道”或“人文化成”,即培养人使之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因此,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为此目的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

【谢君】朱熹评价屈原的三个维度

在楚辞学史上,朱熹对屈原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且引发了无数争议。朱熹对屈原的评价看似“矛盾”,但这些“矛盾”是朱熹从三个不同维度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叠加到一起后造成的误解。拆开来看,三个维度三层评价,逻辑清晰,辩证全面。朱熹的批评者因为不理解朱熹评屈的多维标准及其内在逻辑,未能认识到朱熹评屈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杨国荣】故人虽逝,音容犹在

日前,惊悉胡军兄辞世,震愕之余,也甚感意外。印象中,胡军兄虽不高大伟岸,但也挺拔精神,很难与另一个世界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又如此无情。胡军兄虽长我数年,但大致属同辈,由此联想起稍早于胡军兄,另一同时代的友人祥龙兄也已离我们而去。忍看朋辈先后逝去,不觉悲从中来。

【刘巍】无尽的恩遇——纪钱逊先生

2019年8月22日凌晨,钱逊先生病逝于北京,无尽的哀伤攫住了我,自进入成人世界以来从未有过的滂沱眼泪为之随触而奔流。我终于体会到了古人所云“哀毁骨立”的真实情景,父母二老那一段时间也陪伴我与我同情共感,去往遗体告别现场的是我一小家三口,内人与小女亦与钱师交情深厚,在地铁上我确曾转念过,若非她们二位在侧,当日大有神体···

【王超】《左传》“皋比”考

“皋比”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晋杜预注:“皋比,虎皮。”唐孔颖达疏:“僖二十八年《传》称‘胥臣蒙马以虎皮’,此云‘蒙皋比而先犯之’,事与彼同。知皋比是虎皮也。”杜注、孔疏皆以“皋比”为“虎皮”,此训久成定论,然何以训作“虎皮”,“虎皮”是否取其本义?至今似仍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张海波】谏官与先秦谏议制度

关于先秦时期是否存在谏议制度,目前尚存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谏议制度不是先秦曾经实行的制度,而是春秋士大夫和战国诸子的一种理论虚构。(刘泽华、王连升:《先秦时期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南开学报》1982年第1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西周开始,在政治文化中出现了一种制度化的“规谏”传统,既使得“规谏”成为统治者正己···

【萨缪尔·胡克斯】对信仰、怀疑和永久后果的反思

躬身践行的圣公会教徒(Episcopalian)多年来已经不再能从基督教的确定性中中获得任何安慰,对来世的希望也早已经从我的头脑中消失。我常常纳闷,基督教的最伟大吸引力或许不是对超验性存在的爱而是对长生不老的保证。

【罗伯特·刘易斯】老人

我们会如何对待不想了解我们的年轻人呢?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老人引发的恐惧和颤抖作为他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呢?我们如何说服他们相信,他们生活的意义将随着和我们呆在一起的时间的增多而不断增强,老人带来的死亡信息为他们敲响。

【约瑟夫‧爱波斯坦】悲痛还有好的?——对一种可怕情感的反思

悲痛能避免吗?应该避免吗?正如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最喜欢的词语所说,存在一种好的悲痛,这样的话能说得通吗?

【林安梧】敬悼北京大學哲學系胡軍教授

忽聞兄遠行,落寞我心驚。睿哲軍義勇,亢歌古月明。

【王玉玊】汉服文化的流行与论争:当传统服饰走入当代生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穿着汉服走上街头,交窬裙、百迭裙、马面裙……这些曾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朝代中被广泛使用的服装形制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成为中国互联网青少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谢鹏飞】所谓勇者不惧

人人都钦慕颜子,刚毅的曾子也让人敬佩,可是子路……

【刘源】性别与天道

天虽无限,却必待有限之人物,斯可以表现其无限;人虽有限,却可以籍天之无限,而不限于其有限,故曰圣人同天。因此,性别非但不会对天道之彰显造成遮蔽,恰恰相反,却正是天道彰显之必要条件,亦以性别之分判,有限之个人才有了完全表现无限天道之可能。

【曹巍巍】成圣之机:孟子升格因素的多重考察

孟子被尊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塑造、精神禀赋的滋养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桂超】“乐”“悦”之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问题一直是古人关注的焦点。“去苦求乐”不仅是人之自然本性的体现,也是其价值追求的彰显。古人在对积极、正面的情感描述中常常使用“喜”“悦”“乐”“愉”等字词,其中“乐”与“悦”在经典中最为常见。古人既将“乐”“悦”等同互释,又对二者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和争议。

【高海云】汉代章句兴衰反映经学地位之变

章句是汉代儒生治学的主要体式,反映汉代经学的基本发展形态与特征。古今学者多从经学史视域探讨汉代章句的内容、规模、兴衰概况,对“章句”这一概念的衍生过程欠缺系统梳理,就宣帝、章帝时期皇权对章句兴衰所产生的影响关注较少,对章句之弊以及章句“减省”“改定”的学术史意义,也有亟待澄清的必要。

【冯学勤】立足中华文化传统 感悟中华美育精神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育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传统,同时结合现代美育观念来加以理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