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书记载的零乱,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说法,但终究不能否认其事。这里从以下几点再议论一下,想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对于资质平平的孩子,过高要求,只会让他身心压力过大,如果再过于责备,还会伤及父子之情。孔子的可贵,在于他有平常心。尽管自己有高明的教学方法,但不能保证把孔鲤教成像颜回、子贡那样的学生。因材施教的办法,对学生如此,对儿子也是如此。
以前读过一本制度史方面的书,里面说到唐朝的科举效果是最好的,绝大多数时候,唐朝科举考试都是公正的。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后来自己专门去了解科举制度史,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唐朝的科举考试其实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腐败的。
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一座座石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
王与霸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如宋儒张栻所言,学者“论治体”,则须先“明王伯(霸)之辨”。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最为精要的理论概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观”,这一历史观由《史记》而确立其在中国史学中的主流地位。《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其撰著“述陶唐以来”,“自黄帝始”,即以黄帝起始的古代世系记述为根基,建立中国上古史的年代学坐标。这一古史系统的建立基于深厚的中国史学传统,其学术渊源可上溯孔子。
說明:因所勘誤之書為繁體字,故本文亦用繁體。
认真地接受古代作家给我们的智慧,那种阅读使我们协调适应理想的美,不仅优美而且表达美的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培养人性的阅读,只有通过我们作为读者实践这种人文学科研究,践行谦恭和慈善的阐释学,我们才能希望发现作家中真正的道德智慧,而这些是我们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的东西。
端午节在天象上,是二十八宿的东方苍龙七宿的主星“大火”,即心宿二,上升到正南方天空的中天,这就是《周易》乾卦九五爻的“飞龙在天”。乾卦为《周易》之首卦,象征天和天道的运行,即“天行健”;而“人道”取法“天道”则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即是“天人合一”之根本所在。
刘泽华、葛荃二位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作为国家教育部推荐之研究生教学用书,其修订本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于二〇〇一年出版,现订正其若干舛误如下。以上所举,多为刘、葛二先生之书因考据而致误者,然刘、葛之书最大之病,则不在考据,而在不识古人之大体,此当有另文以驳之。
蒋庆先生所著《公羊学引论——儒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一书,西历一九九二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蒋书之论学,暇瑜互见,考史则多疏误,今略举数例以驳正之。蒋君论公羊今文之学,有扶微继绝、护翼儒学之心愿,此固极可称誉,然其论学之弊、考史之疏,则多有不得不与之辨析者。至于蒋君言儒家思想与现代政治之关系,虽多书生意气,···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让农民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集聚乡贤力量、用好乡贤资源,发挥乡贤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规范行为、扬善抑恶等方面的优势,是涵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儒学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之“天论篇”集中论述了荀子对天的认识。细究文本,“天论篇”之表象在于言天,而其旨归却在论人,荀子在天与人对勘的结构中以天论人,阐述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辩证天人观。
我先讲一个故事。清人吴炽昌的笔记《客窗闲话》中,收录了一则“强奸幼女案”
北宋熙宁三年,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刚刚推行,立即受到韩琦、文彦博等老臣以及一帮台谏官的强烈反对,新法究竟便不便民,王安石与反对派争辩了好几回。
“立国神话”可能是最露骨、最易被识破,但历史也最为悠久的意识形态运作之一:远有“汉高祖斩白蛇”与东汉的谶纬学,近有“华盛顿的樱桃树”,此类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初创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神话式的美化叙事,史载范例众多
本文系统考察了19世纪初以来朱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将其分为传教士翻译、以西释朱、以朱释朱和现代诠释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最后总结了朱学译介的整体特征,并思考了它们对今后有效译介朱学的启示。
本文系微信学术讨论文字,全文分八个部分,共约1.8万字,由林桂榛复制微信等文字并略作整理,未刊稿,欢迎转载。
中西文明的根性,至今难以改变,也已表现为底下中西文明体系对抗的根本冲突。自由、人权、法治、国际法,乃至以个人自由为根本的西方民主,其实均源于西方的本质实体观与超越律法观。崛起中的中国,显然处处在挑战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所建立的这些典范。虽然他目前所表现的,似乎主要是民族主义式的权力意欲,然而背后实有更深沉的文···
我们现在正经历新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刻即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中国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小道”“小力”,而追求人类之公共福祉。荀子相信圣人可学而致,我们每一次对于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都是对“天下主义”的接近。而如果沉沦于依赖于术势的统治术,则是“坐井观天”的自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