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召】《六韬》中的太公韬略

提到中国早期军事与战争智慧,绝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孙子兵法》。实际上,早在孙武之前五百年的西周早期,便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六韬》是西周崛起时期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私人对话的记录,后世许多学者因其流传中形成的一些问题而质疑该书,忽视了《六韬》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伟宣 赵连稳】《贵山书院学约》揭示的读书之道

贵山书院是贵州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清末改制为贵州大学堂,现为贵州大学。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元展成奉旨创建书院,他在明代阳明书院的基础之上扩建成贵山书院。贵山书院存在的100多年间,有许多名士担任山长或主讲,其中,清代著名学者陈法主讲时间较长,成就斐然,他与张甄陶、艾茂被称为“贵山三先生”。

【谢天】重在行事:《颜元集》中的实践智慧

在清代早期,儒学内部兴起了一派反对坐而论道、重视实践的思潮,其代表人物就是颜元(号习斋,1635—1704年)。在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颜元集》中,汇集了颜元实践思想的精华。书中的力行观对后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颜元集》中的···

【王春河】从“尧舜其犹病诸”看孔子的理想施政境界

《尚书》中,大禹将“知人”“安民”两件事称为“惟帝其难之”,孔子继承了这种表达,在《论语》中用“尧舜其犹病诸”来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

【彭勇 王春伟】全面儒化与清代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王朝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与统治者推行全面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对满族统治者所倡导的大一统强有力挑战,又要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冲击。通过全面的儒化,清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边疆···

【吴金】周而不比 和而不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刚到河北正定县工作时,请一位书法功底较好的工作人员写了两幅字挂在自己办公室,内容是他指定的,其中一幅就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荆晓燕】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读来令人悠然神往;“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读来令人宁静平和;“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王雪】以“心有主”胜“心中贼”

《元史·许衡传》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宋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四处逃难。这日天气炎热,行人饥渴难耐,可巧途经之地有棵大梨树,便一窝蜂拥上前去摘梨子,惟独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解解渴?许衡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子,岂有乱摘之理?那人说:眼下世道乱,谁晓得它是哪家的树?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

【隋云鹏 隋汉武】“中”: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字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中”字结构黄中通理、内蕴正大光明,构成了中国、中华、中央、中庸等诸多词汇,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实际上,我们每天日用而不觉的“中”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与基因。

【龙倩】重义,义中有利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义利观(上)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以其超群不俗的史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深刻的人生体验记述并反思数千年的历史,研究当时社会现实,在批判地继承各家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义利观:重义,义中有利;重利,利以生义。

【曹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崇德尊法理念

“崇德”和“尊法”凝聚着我国古人的经验智慧,在传统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崇德尊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百姓大众心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为世界的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狄鸿旭】明清社会的多元慈善

俗语云:“日行一善,胜过日进斗金”。善念善行是中华文化的底色。明清之际,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繁荣,公益慈善的观念、群体和行为得到发展,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慈善观念,士绅商民纷纷参与慈善活动,慈善机构和群体开始组织化。

【柯昊】颜真卿及其家族的忠义家风

唐代名臣颜真卿不仅以书法著称,其勤谨忧民的为官之道和以身殉国的经历也被历史铭记。颜真卿所属的琅琊颜氏自魏晋至唐有若干人任国家重臣,而且颜氏家族志行高洁,学博才精,文武兼备,往往在治平时为治国之能吏,在危难中则为守社稷之良将。颜氏家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体现出公忠廉直、艰贞一志的家风。

【张兴】读书要看“注” ——陆九渊的治学“四法”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著有《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深受孟子思想影响,将“本心”作为其核心学说,认为学者应该求其“本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所理解的《大学》“格物致知”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陆九渊所理解的“格物”方法亦即其独特的治学之道,包含着多读古注的读书之法、隆师亲···

【陈鸿儒】《大学章句》中的“自新新民”理想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文本。朱子以调整句序、增补段落再加注疏的方式重构了原本《大学》,使之成为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并置于《四书章句集注》之首。不仅如此,他一生中还反反复复修改这部书,直到临终前的一天,其情形正如他自己所说,“平生精力,尽在此书”。结合《朱子语类···

【龚浩 王涛】义庄族田: 我国古代宗族的慈善模式

古代中国,“宗族”既是一种具有血源性的民间团体,又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基层组织,宗族组织“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宗族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规模结合起来,依托财产共有的族田义庄,为宗族成员提供包括衣食、教育、恤孤、养老、医疗、婚嫁和丧葬等各方面的保···

【苗贵安】“三到”读书法,“心到”最重要 ——左宗棠的读书治学之道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左宗棠早年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受教于推崇经世致用的宿儒贺熙龄,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治学方面的一···

【杨飞】《尚书》中的德政思想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王蒙】俚语谚语中的君子观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是此语讲的是越王勾践报吴王夫差的灭国之仇,与范雎报须贾与魏齐诬陷之仇的故事,还有人引用“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来印证。看来君子报仇是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疏而不失之事。“报仇”一词仍涉嫌狭隘低端,非是君子谈吐,更近市井负气使性的小人。君子应该讲究礼义正道,辨析何为私仇私怨,何为国家民族阶级的···

【梅敬忠】明清小说中的春节

如果说诗歌是世俗生活的灵光乍现,那么小说就是世情百态的恣意涂抹。尤其是以白话体为主的明清小说,生长于民间,长足发展,其铺陈描摹市井人生与风物场景之功,为其他文学艺术体裁所不及。对民俗节庆活动的描绘,多元立体,热烈生动。而春节,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庆,为明清小说涂抹了重彩亮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