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宣 赵连稳】《贵山书院学约》揭示的读书之道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2-08-09 17:01:17
标签:《贵山书院学约》

《贵山书院学约》揭示的读书之道

作者:马伟宣 赵连稳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七月初八日庚寅

          耶稣2022年8月5日

 

贵山书院是贵州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清末改制为贵州大学堂,现为贵州大学。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元展成奉旨创建书院,他在明代阳明书院的基础之上扩建成贵山书院。贵山书院存在的100多年间,有许多名士担任山长或主讲,其中,清代著名学者陈法主讲时间较长,成就斐然,他与张甄陶、艾茂被称为“贵山三先生”。陈法早年仕途不顺,晚年无意仕进,拒绝好友、大学士陈宏谋的推举,罢官返乡,主讲贵山书院十余年,造就大批人才,传为佳话。陈法在长期执教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撰写《贵山书院学约》14条。一般书院学约会就办学宗旨、规范生徒言行以及传授读书与治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约定,《贵山书院学约》则专门对生徒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等问题进行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人品学问文章一齐长进

 

书院生徒为什么要读书?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个书院山长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陈法制定的《贵山书院学约》(以下简称“学约”)认为,生徒读书是为了使自己的“人品、学问、文章一齐长进”。

 

那么,其中最根本的又是什么呢?在陈法看来,“明义理”才是读书的根本所在,故“学约”的第一条便强调“为学须先明义理”。何为“义理”?“学约”指出“义理即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简而言之,即日常事物原本的道理,而“明义理”则指生徒通过读书悟出其内在道理,进而提高道德品性,时刻践行严以修身的做人准则。而《大学》的“格致”之义,《中庸》的“致曲”之说,《孟子》的“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之言,张载的“正心之始,当以心为严师”之论,“皆是日用切紧功夫”。陈法认为义理之心为人所固有,却因种种原因丧失,所以生徒需要时刻细读圣贤之书,思考圣贤的为人处世之道,逐渐剔除自己的利欲之心,从先贤圣人的千言万语中“明善复初”。但若想真正理解其中的精义,则需要诸生读书时“入乎耳,存乎心,体之身”,倘若没有专心研读,只假借圣贤之书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么“为学”便失去其应有之义。“明义理”的方法并不仅局限于读书,日常生活中的领略体悟也十分重要。“学约”提醒生徒不能将读书作为学习的唯一方法,“为学不只是读书”,开卷固然有益,掩卷后也要有所思,日常言行起居、为人处世之道,皆要留心领悟,“不可分读书、日用为两件事”,在明义理、善读书的基础上,即人品与学问齐长进之际,“诸经传及先儒理学之书融会贯通”时,下笔才有价值,正所谓“学有根柢,则文为有用之文”,如此,才能写出“致用”的文章,“卓然自成一家之文”。

 

读书不惟博取科名

 

陈法在“学约”中还专门阐述了生徒读书不单为“治生”,不纯为“禄仕”,他既反对把读书做官作为谋生的唯一途径,又反对将中举做官作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总之,读书不能只为博取科名。

 

“学约”认为谋生的途径不只有读书做官,主张贫寒士子通过辛勤劳动解决温饱,不能自视清高,视读书之外的工作皆为辱身贱行而不为。虽然“治生”确为生徒之急务,但实在没必要“假圣贤义理之学为温饱之计”,因为“极力揣摩,未可必得;得之未必即获禄仕”,与其将读书做官这种耗费时间长、成功率极低的方法作为谋生的门路,不如通过耕种土地或掌握手工技巧,解决温饱问题。对于没有谋生压力的“贵游子弟,丰厚之家”,也不可以把做官视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否则,就会“得之而趾高气扬,不得则垂头丧气”,而这都是因为见识鄙陋、溺于流俗所致。“学约”并不反对生徒为科举而读书,它反对的是生徒将科举及第做官当作读书的唯一目的。由于科举取士名额有限,即使中举,也未必就能做官,倘若生徒在读书期间一直惦记着将来的利欲和官职,则会使人走向邪路,平时锱铢必较、损人利己,待到真正得到官职后,则中饱私囊、巧取豪夺。所以,生徒需要先驱除利禄之欲,学不干禄,方可为学。

 

那么,怎样正确看待“学”与“仕”之间的关系呢?“学约”引用明代心学奠基人陈献章的一句话作为答案:“其学也为己,其仕也为人。”勤学苦读,手不释卷,反复咀嚼圣贤的千言万语,为的是通晓义理,提高修养,“庶几浩然有以自得,介然有以自立”;待到做官时,摒弃个人私欲,秉持“为人”理念,而“有所树立”,爱民利民,教民化民,造福一方百姓。

 

读书循序有常致

 

读书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很多生徒貌似在读书,实际上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并没有领会书中的核心要义。针对这种现象,陈法在“学约”中规定读书方法如下:

 

首先,读书之前要做好身心上的准备,即“读书先须打扫心地干净,决不为利欲昏蔽”,之后“收敛身心”,两者都做到后,方可开卷研读。读书最忌讳的便是心有杂念,因为圣贤义理绝非心思龌龊、手段卑鄙之人能够领会,所以,生徒在读书前需要先摒除浮躁功利杂念,然后将身心沉静下来,以从容的心态对经典著作“句句体贴,从容潜玩”,有时“另换一个意思细读”,则别有“一番意味”。如此,“便有自得处”,增长见识。

 

其次,读书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学约”中为生徒列举了阅读次序,先读《近思录》《性理精义》,触及义理之根源,体会圣贤言语的实用之处。“学约”特别强调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经传注疏一字不可遗漏,注疏字句看似为“闲字”,实则皆为“紧要字”,注疏与正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必然会产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结果。待到将圣贤经典领悟透彻,达到“切己体察”的状态后,便可次及“语类及诸家之说”,然后“渐及诸经、子、史”,坚持阅读,“毕一书,再进一书”,长此以往,则“渐次贯通”,大有精进。

 

值得注意的是,“学约”要求生徒在读书时,不能为读书而读书,一定“要有感发兴起之处”,在阅读时如闻其事、如见其人,切身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对照义理,反躬自省,如此,“方为有益”。

 

纵观《贵山书院学约》,通过阐述读书之道,劝导生徒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来做个造福百姓的人,所有这些,对今天的教育亦不无借鉴之处。陈法因为“有教泽为诸生所怀”,后人将他和王阳明同列贵山书院祭祀的对象,以纪念他为教化黔中、传播儒学所作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