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君子的义利观

《孟子》开篇,就先告诫梁惠王,要辨别义与利,要重义轻利,即重视原则纲纪义理,而把一时一地一事的利益特别是个人的得失与财利,放在第二位。如果一个邦国“上下交征利”,君臣都在追逐、争夺私利财利,而不是首先维护道义理念、仁德仁政原则,不是事事考虑到天道天理天良天命,不去亲民爱民获得民心,那么,孟子说“国危矣”——你这个邦···

【王杰】家教门风与品行修养

古人之重视家教,基础的做法就是亲力亲为,如孔子庭训教子、曾子杀猪教子;也有编撰先世语录或家训传之于世的,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诸葛亮的《诫子书》,短短八十余字,正是其一生高尚人格的写照。为官者重视自身官德在后世的延续和发扬,许多官员在家训中表达了自己为人为官的价值追求和操守,并将其转化为对后人的期望,···

【潘志宏】《群书治要》中的孝道观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时下诏令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人编纂的一部治世宝典,包含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等治国理政的经验,将唐代以前有关“平治天下之道”的道理撷取出来汇集成书,以便“鉴览前古”“用之当今”。因为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博采众长的《群书治要》自然也蕴涵着丰富的孝道思想,并且与修身、齐···

【王杰】国以民为基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在思想观念上总是各执己见,但在一个问题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和主张却是惊人的一致,这个问题就是民生、民本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很早就确立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基”的思想。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一切权力都应该建立在民众这一基础之上。只有爱民、富民、为民,才能取信于民,国家才会稳固。

【李安】协同创新推动书院文化传承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苏东坡以“犯官”身份于海南儋州中和镇“载酒堂”(东坡书院前身)开坛讲学,为其时的化外之域、蛮荒之地开启民智,传播儒学。在儋州兴办书院这件事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对于海南的文化教育来说,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书院文化史上,这也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件。

【顾伯冲】君子人格

康某是一位领导的秘书,由于他们之间既是同乡,又都曾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因而关系非同一般,可谓无话不说。时间一长,康秘书目睹了一些口蜜腹剑的政客,或唯利是图的小人,在领导身边转悠进行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致使坊间对领导颇有微言。对此,他不时地提醒领导,有时不免忠言逆耳。于是,领导将康秘书赶到了基层,并扬言与其割断一···

【吉炳伟】孔子洛阳问礼

洛阳当时是东周的国都,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子询问礼乐。

【杨永涛】《齐民要术》的政德观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系统性介绍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历史文化典籍,《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具有多个面向和指向。《齐民要术》虽是一部农书,但作为地方官的贾思勰,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局势下深感人间疾苦,也深刻地意识到农业生产作为国之根基的重要性。题眼的“齐”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平等,无贵贱之分。

【尹传政】《康熙字典》的文化传承意义

《康熙字典》于清朝康熙年间编纂而成,因此名叫《康熙字典》,该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两位负责,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后经历了6年,对传承我国汉字文化、推动字典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顾春】科举制与中国独特的士大夫阶层

在西周,全社会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政治权力是世袭的,这就叫“大人世及以为礼”。在汉代,主要以察举制度选拔官吏,之后就是九品中正制。统治阶级在实行这些制度时,并非否定选贤举能,但政治权力却主要在贵族阶层中分配,人所熟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就是这一情况的具体表现。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科举制度···

【满新英】《孟子》中的规矩之道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

【朱清】书院文化复兴贵在转化创新

早期书院多属民办,体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南宋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开创书院制度化与书院理学一体化格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离不开书院对儒家道统的持守。历史发展中,书院兴衰流变,但其藏书、讲学、著述、奉祀先儒等教化功能一以贯之;其传承、创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了千余年中国的命运。

【王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人交往,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语有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说的是,救济灾荒,抚恤邻国,是符合道义的。施行道义,就有福禄。古人认为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是立国的根本,历朝历代都持有“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的观念,认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数量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久繁荣昌盛。为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各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孔德立】早期儒家人口生育论的三个基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对于自身的生产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觉。人口的生产与发展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产与发展,其他物种受制于自然环境与食物链,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在于人有文明教养。孔子对“仁”的诸多论述,体现了儒家尊重人性的伟大思想。

【方朝晖】传统生命观对古代人口发展的影响

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里,中国一直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可以说,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均衡,这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也体现为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资源环境较为匹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与中国人的生命观、社会组织方式、政治制度、科技及医学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中国古代的生命···

【王蒙】君子周而不比

最初出自庄子名言“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就是说贤良之人相互交往,不追求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而是像水一样纯洁自然,无色无味。后来形成为民间谚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很生动有趣。君子——受过良好教育与讲究品德高尚的人,相互交往,不追求个人关系的亲密热络,而是道义理念之交,是讲原则可以相互···

【朱汉民】宋代书院的“师道”精神

唐宋变革之际,儒家士大夫崛起并进一步强化自己作为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他们不仅主导和推动唐宋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同时还希望在山水之间搭建一个以“书”为中心的院落,以承载自己的师道精神和人文理想。他们将自己建立起来并苦心经营的新型文化教育机构叫做“书院”。

【顾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在西周,周天子通过分封制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又通过宗族长来统治各自宗族的人民。其中,分封对象体现的是尊,宗族治理体现的是亲。就这样,周朝最高统治者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统治秩序。

【陈良】邹穆公与孟子会晤之后……

山东省西南部的邹城是一个县级市,地方虽不大,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邹城古称邾国,又称邾娄,是周代方国之一。第一代国君曹挟,系高阳帝颛顼后裔,被周武王分封于邾。起初,邾国只是鲁国附庸,疆域大致相当于如今邹城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