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古代徽商的“贾而好儒”

徽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商人群体,大部分来自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等六县在内的徽州,主要经营食盐、棉花、茶木、丝绸、瓷器、布匹、粮食、典当、文具、笔墨等日常生活用品,始终恪守“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与晋商、浙商、粤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梁林军】从古贤画像看张謇所敬仰的人格

东奥山庄是张謇晚年住所,兴建颇为用心。张謇在受颐堂正面悬挂其师翁同龢画像,表达对老师知遇之恩的感激。厅堂两侧分别挂了八幅、共十六幅古贤画像,以示对古贤的敬仰、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滋养自己的感恩之情。张孝若曾讲:“父亲对于唐宋以来贤士文人,直到明末清初朴学诸老,自顾亭林以后,都非常地崇拜。因为他们不是刚直廉正、忠···

【张丹丹】推开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一扇门 ——《典籍里的中国》印象

可能谁都没想到春节档最火爆的一档电视节目会是它——《典籍里的中国》,因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中,古籍的大众传播是难点,大众传播的成功范例不多。但《典籍里的中国》仅播出《尚书》《天工开物》两期,全网热搜就有近60个,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豆瓣评分9.4分,妥妥地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

【杨朝明 李文文】如何理解《中庸》的那个“中”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实际上,该篇很可能本来不是一篇,而是西汉时期《礼记》编者根据子思原作加上相关内容编辑而成。朱熹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以来,道统之传尽在其中。中庸之道,美妙和谐,辩正深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人们对“中庸”也有不···

【田铭钊】崧台书院:阅江楼上遗风在

今崧台书院所在地,古称石头岗,又称崧台冈。隋朝初年置端州,此处为端州驿(又称崧台驿)。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端州知郡事包拯把崧台驿迁往端州城西,以利商贾交通。为明心志,他在端州留下了“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题壁诗。南宋隆兴年间,知府张宋卿为纪念唐代高僧石头和尚陈希迁在此建石头庵。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肇···

【王杰】“三节”相融的清明节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日是怀念、祭奠、铭记、感恩的日子。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与天气物候的变化有关系。《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春分后的十五日,传统意义上是指冬至过后的第108天,即发生于仲春与暮春相···

【王蒙】君子与小人

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家学派,强调中国特色的精英文化,对这种中国特色精英的说法,可以是“国士”“士大夫”,可以是“大丈夫”,可以是“仁者”“义士”,可以是“君子”。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君子对比小人的说法在各界各地各群体中,最为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王杰】孟子心目中的“君子”

君子一词,最初为社会阶级地位之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为贵族所专有之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作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而至人格典范”。战国时期,孟子于孔子基础上,又加以阐发,在强调内在道德之同时,又突出德性之外在发展,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

【许宝健】作为文学家的张謇

2020年11月12日,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此前的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李国江】为政先究风俗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这里的风俗主要指民意和民情。历代君王通过“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从而达致改善施政的目的。汉朝应劭《风俗通义》指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为政必先究风俗”也成为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他们一方面亲历亲行体察风俗民情,另一方面借由遣使、进谏考察风俗民情,从风俗民情中了解民意民愿···

【刘云超】闻不若见 知不若行 ——杨升庵的治学之道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首辅。二是早年成名,杨慎24岁殿试夺魁,成为状元。他的家乡新都人常以“升庵科第”与“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并称来称赞他。三是博学多才,杨慎一生所学涉猎极···

【刘余莉】贞观之治与《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魏征等社稷之臣从唐前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精选的六十六部典籍中撷取最精粹的治国理政智慧,汇集而成,其内容涵盖“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墨、道、法、农、兵家等。所以,称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毫不夸张。

【张其成】从《周易》看君子人格两大特征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君子文化的早期集大成之作。《周易》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到战国。《周易》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经文部分形成于西周早期,传文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经文部分称为《易经》(狭义),是蕴含哲理的占卜书;传文部分称为《易传》,是超越占卜的哲学书。

【钱念孙】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各种美好品德往往融合并集中到一个人格形象即君子人格身上。学习时报即日起开设“我看君子文化”栏目,意在弘扬君子文化,焕发人们内心的美好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怀。

【杨永涛】“自爱”:先秦儒家的成人之道

儒家的学问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学问。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去达成这样的目标?是孔子以降的儒家学者所共同追寻的目标。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从先秦儒家,也就是儒学的原点处出发,将相关概念梳理清楚。

【聂菲璘】我国历史上的选贤制度

“选贤与能”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选贤与能”亦作“选贤举能”,即选举贤能之人。

【朱康有】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刘余莉】强化道德教育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古圣先贤在体悟“道”的基础上,把人的“德”统之于“仁”,并具体在社会立身处世、齐家治国时所体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也称为“八德”。正是这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

【宋玲】“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读

《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最高憧憬,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追求。此一憧憬和追求,历数千年,始终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思泉】坚守正道方为立身之本

如果不是因为和隋炀帝之间不光彩的勾勾搭搭,杨素在历史上可能只以名将而非奸臣留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