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读书要看“注” ——陆九渊的治学“四法”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2-03-13 23:32:07
标签:四法、陆九渊

读书要看“注”

——陆九渊的治学“四法”

作者:张兴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二月初七日辛酉

          耶稣2022年3月9日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著有《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深受孟子思想影响,将“本心”作为其核心学说,认为学者应该求其“本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所理解的《大学》“格物致知”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陆九渊所理解的“格物”方法亦即其独特的治学之道,包含着多读古注的读书之法、隆师亲友的为学之法、慎思于己的思考之法、审问与明辨的问辨之法四个层面。

 

格物致知的下手之处

 

学者治学的下手之处正是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古代的学生15岁之时就会进入大学学习,《大学》首章就是在讲《大学》的主旨。想要“明明德于天下”是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孟子“求其放心”“求其本心”的思想深刻影响到陆九渊对于《大学》思想主旨以及治学之道的理解。陆九渊以“求其本心”作为自己理解《大学》的思想主旨,强调本心的“贯通”。

 

陆九渊认为,格物致知就是学习《大学》的下手之处。其下手之处就是具体的格物方法,即《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陆九渊对于学、问、思、辨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分辨,学者读书、隆师亲友都属于学,或者称为博学;思考问题则在于自己,或者说慎思取决于自己;审问与明辨则都必须有其他人与自己一起,必须依靠他人参与进来。

 

多看古注的读书之法

 

学者治学当从多看古注做起。对于具体的治学之道,陆九渊认为要多读书,多看古注。陆九渊说,自己读书之时,只读古注,圣人之言自然就会看懂。他列举了《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所包含的意思,认为圣人之意就如同其字面意思一样,在家庭之内要孝,在外面要悌,不需要借助各种传记与注文就都能明白。而现在的学者则是将自己的主要精神放在了历代的传记与注文之上,因此读书的担子就会越来越重,反而离圣人之言越来越远。陆九渊要将这些增加学者担子的传记与注文减省掉,而这就是所谓的格物。

 

由此来看,陆九渊认为读书看古注是了解圣人之言最有效的方法。古代圣哲的言论都已经记载在典籍之中,学者通过学习圣哲所流传下来的典籍就可以知道圣哲的思想。因此,学者是不可以不学习的,就像是鱼儿不能没有水而存在。这种广博学习圣哲的言论就是博学,而在这种博学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存在正伪、纯疵、是非、当否之类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存在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

 

隆师亲友的为学之法

 

学者治学之时应当隆师亲友。陆九渊的学生伯敏问陆九渊怎么样研究天下万物的物理,陆九渊回答说“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陆九渊所理解的“物理”不在于“物”,而在于“我”,即所谓的“明理”明的不是外在“物”之理,而是明本就在“我”身上的理。同时,他认为,理是不用解释就能自明的,但是需要做到“隆师亲友”,即努力做到向老师学习,向好友请教,突出了老师与朋友在学者治学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亲师与求友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情。陆九渊在《与吴伯颙》一书中说:“遇着真实朋友,切磋之间,实有苦涩处,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须是如此,方能有益,不可不知也。”遇见真实的朋友是不容易的,在相互的切磋之间,必然会有苦涩、痛苦之处,即便如此,也应该继续坚持切磋,如此才能于己有所收获。

 

慎思于己的思考之法

 

学者治学之时当重视慎思于己的思考之法。陆九渊所理解的慎思于己的思考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学者要能自省。陆九渊在《与胡达材》一书中认为,道就像大路一样,是非常容易知晓的。道不会远离于人,人自己远离于道而已。如果学者的目标非常确切,自然能够熄灭自己的妄见。良心与善性,本来就是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摹写,只要自己去修养自己的良心善性,不去妨害自己的良心善性,也就可以了。你一定要能自省,自己反省才可以。学者要能自省是慎思于己的思考方法之一。此一方法,亦是基于自己的良心善性所固有而来的。

 

学者要勇于改过迁善。陆九渊在《与胡达材》一书中认为,学者在遇到事情之时,只要依着自己的本分去做,不去忽视,不去执着,见到善就要主动靠近,自己有过错就要主动改正。陆九渊所理解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速度是有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知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是说见善要速迁、有过则速改。学者在求学之时不应当追求快速,追求快速是学者为学的一大患,但是对于改过迁善而言,追求快速是应该的,而不重视,慢慢改正则是不应该的。

 

审问明辨的问辨之法

 

学者治学时应当注意审问与明辨之法。陆九渊所理解的问辨之法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学者要早辨端绪得失。陆九渊认为,学者对于学问的追求是无穷的,但是对于学问的头绪得失,则应该尽早地进行分辨,只有如此才能知晓其中的是非与向背,在遇到事情之时可以随时作出决断。学者在穷格事物之理时,更应该早点分辨端绪得失。否则就会耗费学者大量的精力而无所收获,从而本末全失。

 

学者要重视书信问答与所作文字的讲习稽考。陆九渊认为历代以来学者们所进行的问辨一直都存在着记录者失其实的问题。而陆九渊重视考察书信问答与所作文字讲习的看法,虽不能完全解决讲话者与记录者意思之间的差距,但是,可以大大缩小两者之间讹误的产生,即使产生讹误,也可以做到有文字记录可供考证察看,而这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问辨之法。

 

学者要平心定气与人辩论。陆九渊认为,学者与人沟通商讨,固然不能够随意苟从于别人的观点,但是也应该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言语。如果有跟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也应该平心定气的进行思考。如果努力进行了思考还是觉得不够稳妥,也应该平心定气地跟别人进行辩论,应该保存有恐怕自己的见解也有未尽之处而别人的观点也一定存有其长处的心态。陆九渊的这种问辨之法尤其难能可贵。

 

陆九渊的治学之道依托于其所理解的《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明德于天下”,而其下手处正是“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格物之方就是《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事实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也是陆九渊所提倡的治学之道,这种治学之道对于当代学者治学为学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