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为祥】明代儒学留给我们的历史遗命

心学与气学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探索重心与关怀侧重,但在明亡教训的影响下,又不期而然地形成了认知科学的走向与以“天下”为本以及由之而来的“人各自为”的民主追求。所以说,科学与民主也就代表着明代儒学为我们留下的历史遗命。

【盛洪】盲山式犯罪:乔装“买卖”的重罪

只有我们揭穿“买卖”的伪装,这一罪行的残暴和邪恶性质才暴露无遗。我建议取消对拐卖妇女罪行的所有有关“买卖”的说法,用“劫持并转让控制妇女罪”替代“拐卖妇女罪”,用“受让控制妇女罪”替代“收买被拐卖妇女罪”。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很绕口,却去除了“买卖”的字样,使人们不再有幻象,把这种行为与真正的买卖行为混为一谈。使罪行的性质更为···

【王子剑】“至公时行”与“理一分殊”:陈亮之王道观及其本体论根据

陈亮不仅反对朱熹将历史截然划分为王道与霸道两个世界,而且主张从实然世界出发的“时行”与“随分点化”等王道实现策略。但据此便将其说轻易判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尚欠妥当,毕竟陈亮之王道观不仅是以“至公”为其根本的价值追求,而且以“礼”作为王道实现的制度支撑与基本途径。陈亮之“道”与“至公”并非单纯的终极价值预设,而是以“理一···

【 社评】丰县“八孩铁链女”拷问政府治理能力

我们关注「八孩铁链女」这一事件,主要是关注对这一犯罪现象的治理,希望推动制度层面上的反省调整,并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的改进完善。

【郭齐勇】重写中国哲学通史的学术尝试

作者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深厚的学养学识,回答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特点;运用经典诠释的方法,重视“时代思潮”“范式”及其变迁。作者们的初衷是承前启后,能代表现时代中国哲学史的最高研究水平。这个目标未必能够达到,若本套哲学通史对深入发掘、探讨中国哲学的工作能有一定的推···

【郭萍】从“群己权界”到“公私德界”——道德哲学原理的自由儒学之思

公德私德问题本身就是以现代社会公私领域的界分为前提,之所以要界分公私,其实质与“群己权界”问题相对应,这其中也指示着一种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模式——“公私德界”,而实际地确立“公私德界”的道德模式正是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这作为现代公民道德行为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乃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任锋】大国礼治何以重要?——政制崇拜、治体论与儒学社会科学刍议

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穆由此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权力、制度、组织和理性化等要素展开了深刻反思,显示出传统转型中基础原理层面的替代性路向。

【顾涛】礼与法的语源和“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

荀子注重"法而议",重在抉发制度损益背后之"礼义",形成儒学中重制度一派的立论根基,也构成法家与儒家的分蘖节点。以荀子为机轴的儒家法传统,内在的法理可用"经礼为法"来概况,这一观念为秦汉以来儒者所汲取,从而融入制度设计的框架结构中,成为制度变迁的法理源头。

【 李竞恒】越南主席阮春福履行“籍田礼”:起于中国商代,天子象征性耕作以“劝农”

籍田要给民众做出劝农表率,象征性的天子、诸侯亲自耕作,最终追求大丰收来实现对宗庙的祭祀。商代就出现了籍田礼,而周代在原有基础上对籍田礼进行了发展和规范化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时期皇帝重建了籍田礼,皇帝亲耕做出劝农、重农的表率。此后籍田作为一种礼制,长期得到了执行和延续。

【吴天明】六代道德论

孔子“忠恕”之道排除了尧舜之道和春秋君子之道,只是对六君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新意看似非常有限,但孔子以三代历史为基本依据,根据人性自私方可驱动经济发展、天下为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代君子诚实利人最终利己的治国经验,按照自己的国家治理理想,托古改制,而创造的利人利己的“新王之道”,不仅被后世思想家政治···

【白彤东】文明的边缘——对华夏文明历史地位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

中国这一文明边缘、相对隔绝、一枝独秀的地位,也使得华夏文明得以长期连续,使得中国长期成为文明的输出者。它也许没有环地中海文明那么丰富,但是也有其独特的方面和领先的地方。在与环地中海文明深入交流的今天,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从更广的视野下考察不同文明的得失,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不流血的激烈竞争,这才···

【李竞恒】春节才是我们的“元旦”,腊祭、爆竹与春联,改岁喜庆、日月绵长

我们现在的农历春节,其实就是“元旦”,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张新国】张子仁论与美德伦理

张载通过诠释思孟“仁者人也”以“人之所谓人”论仁,聚焦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显示的是一种以美德论为中心而容纳道德情感与道德法则的规范论伦理学。

【方朝晖】古今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回顾与总结

历史上对性善论的批评非常丰富,古往今来人们大约从如下七种立场出发,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批评,即: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齐说、性恶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本文的目的不在于为其中任何一种人性善恶说辩护,但试图说明性善问题的复杂性。

【林安梧】儒家还有戏吗?──《当儒家走进民主社会:林安梧论公民儒学》自序

我这三十多年来的思考,其中一个向度,极力在探索儒家如何挣脱出专制的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诞生公民儒学。《当儒家走进民主社会:林安梧论公民儒学》关键字词是:儒家、民主、社会、公民,最重要的动词是「走进」,是:儒家走进了民主社会,必然要开启公民儒学。公民儒学是儒家走进民主社会,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易富贤;Brad Wilcox】中国有必要借鉴传统文化以提升生育率

中国的生育环境堪忧,人们面临三大难题:心理上,不愿生;物质上,养不起;生理上,生不了。如果只聚焦于某一块短板,即便政策力度再大,也难以提升生育率。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家庭要有“底层设计”,国家要有“顶层设计”,不妨借鉴儒家思想,对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卫生、伦理、文化、城市规划等进行联动性改革,补齐每一块短板、···

【赖尚清】论儒家的道德律:普遍公共利益原则

本论文通过对卢梭的“公意”、康德的“道德律公式”、孔子的“道德法则”和朱子的“天理”进行会通,提出作为儒家道德律的普遍公共利益原则,认为它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即是人类普遍公共利益原则;广义即宇宙普遍公共利益原则。

【2022(壬寅)新年献词】重温孔子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此时此刻,重温孔子的精神,或许将增益我们的智慧,能够借以点亮文明的灯火,驱除世界上的狭隘、自私、野蛮与残暴,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宋立林】儒家外王学体系性建构的“大家小书” ——俞荣根先生《王道政治——儒学政治···

将儒家政治归结为“王道政治”,无疑是允当的,这一点毫无疑义。但是“王道政治”的内在义理结构是怎样的,便少有人说得清楚明白。俞老师的视野宏阔,对儒学的义理体贴到位,条分缕析,由内而外,建构了王道政治的体系。这既是儒家外王学的“真面目”,又体现出作者的“真识见”。

【孙海燕】在“逻辑清晰”中“证取价值”——论冯达文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色与贡献

先生之治学,乃以“逻辑清晰”和“价值证取”为宗旨:前者重在以理性化的论说,彰显中国哲学演变的内在逻辑,勾勒古典智慧的发展线路;后者旨在回归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揭示不同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