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当代中国大陆的儒学复兴已经从初期的学术活动逐渐发展为一场较成规模的复兴运动。本书试图运用普遍与特殊的框架,系统地介绍、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儒学复兴运动中当代大陆儒家群体的基本立场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台湾知名学者林安梧教授《论语》学集大成之作,将四十余年的研究心得与生命实感汇入其中。“年少十五,喜读《论语》,至乎今日,已逾四十年。不只是自己读《论语》,后来也教学生读《论语》。读之、讲之,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证会。讲读《论语》,其意味温润如玉,其意韵绵绵悠长,其意义明白透辟。每次···
《李学勤文集》收录了李学勤先生自1956年至2018年期间所撰写的中文论著,分为7大类,古史研究(附文明起源研究,共6册)、甲骨学研究(附文字起源研究,共4册)、青铜器研究(附铜镜研究,共6册)、战国文字研究(附古文字学通论,共1册)、简帛学研究(共3册)、学术史研究(附国际汉学研究,共3册)、序跋杂文(共6册)。全套文集共···
本书以“从历史世界到思想世界”为题,关切价值原则、伦理原则在现实世界的展现,以及价值原则本身的发展。在思想的实际发生脉络中,“原理”与“历史”始终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原理参与对世界的塑造,在世界的变化中,原理也实现了自我发展。同时,思想自身具有发展动力,这一动力内在于思想自身的张力。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同···
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组织编纂的学术论文集,以儒家哲学方向为研究中心。《切磋集》“切磋”一名,其用意在于为做儒家学问的师生提供一个切磋思想成果的平台。
《周易兼义》九卷,以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周易兼义》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这个批校本有三种颜色的批校,此为首次以彩图的形式向学界披露。
新编儒林典要三种:《龙溪会语》《盱坛直诠》《心斋学谱》出版
作者以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为取样,全面、彻底地考察其哲学思想,进而扩展到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探讨其思想内涵与发展线索,既进行专精深细的个案研究,又以问题为中心条分缕析地把握阶段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并使二者彼此支持、有机结合,从而使中晚明阳明学丰富的思想内容获得了深入清晰的展示。本书资料翔实,尤为突出···
本书以朱子仁论为研究对象,对朱子仁论的伊洛渊源、朱子早期仁论、湖湘学派对朱子早期心性论的影响做深入的讨论;对主要发生在朱子和张栻等湖湘学者之间的“《洙泗言仁录》辩”“‘观过知仁’辩”“‘知觉言仁’辩”“《仁说》之辩”的近百封书信进行坚实的考证,明辨其序次与往复关系
文萃选编以两宋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举、军事、城市与乡村、货币、交通、科技、儒学、文学、书画艺术、建筑等专题。《知宋·宋代之儒学》重点关注宋代儒学的发展,分上、下两编。上编依年齿选邓广铭、徐规、陈植锷先生与陈来、王瑞来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编收入编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学初兴时胡瑗湖学与宋学完型时朱···
本书以明末清初理学文本与话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以更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新的研究议题与视角,探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与转型。从儒者的生死观、工夫论、舜的圣人形象、孝行与家礼、夫妇之伦、人性论等主题,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如何在历史发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与转化,建构一个能兼顾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群人伦,能对治晚明学风之弊,···
所谓“汉道”,即汉朝治国治天下之道。作者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本书在作者2003年以来发表的10篇论文及1篇访谈录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整理而成。以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探讨为核心,以如何治中哲,特别是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工作,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问题意识。
本书稿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IC751029)研究成果。本书重点研究了王船山的文学思想,梳理了20世纪以来对王船山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王夫之,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未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本选题从微观(解决疑难字词和断句问题)、中观(分析简文主旨、人物思想)、宏观(探讨《论语》类文献的性质等)等角度对上博简《论语》类文献进行深入解读,首先,对这批文献中遗留的疑难字词和断句问题进行考释、修订,仔细疏通有关文义,把文本的释读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在此前提下,对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文本的内···
北宋儒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哲学,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对文明秩序及其最高的体现形式——政治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重建。
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儒学与传统政治”“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乃至“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等主题。
将理学与美学相融合,揭示出朱熹治学的目标指向在于“文从道出”,他理论的追求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因此,他的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征的智慧学,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哲学。
从王安石的生命与学术历程出发,在与北宋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中,展现荆公新学的独特价值——以立足儒家经典的制度建构为核心的事功之学。亦论述新学门人的生平、著述,新学的盛衰与影响。附录为王安石《易解》辑佚。
数学(古时称“算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学科。清末以来,随着现代数学的传入,中国古代的诸多数学传统均失去了现实的实用价值。近代学人李俨(1892-1963)、钱宝琮(1892-1974)以现代数学方法整理中国古代数学遗产,开创中国数学史学科。自此以后,国内外学人纷纷以此为业、撰著数史名篇,是为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