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宝 著《朱熹美学研究:基于海外汉学的新视角》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3-12-02 19:46:33
标签:
陈永宝

作者简介:陈永宝,男,西元1984年生,吉林舒兰人,台湾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特任副研究员,台湾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朱子理学、儿童哲学、美学、伦理学。E-mail:cyblcz@163.com

陈永宝 著《朱熹美学研究:基于海外汉学的新视角》出版暨前言

 

陈永宝 著《朱熹美学研究:基于海外汉学的新视角》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9月第一版

 

内容简介

 

智慧是什么?哲学又有什么弊端?或许只有将二者相比较才可能知道。朱利安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视角,通过间距、之间、虚待等概念,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中国智慧的价值与意义。而对朱熹美学的关注,则成为海外汉学家们不能绕过的一座高峰。朱熹的美学思想是宋代山水美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他的诠释有助于我们直观的理解两宋艺术、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与纽带。在当代美学发展中,朱熹的美学思想逐渐被朱利安(法)、米切尔(美)、幽兰(法)、刘千美(加)、潘立勇等中外思想家关注,呈现出朱熹美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往对朱熹理学系统的理解中缺乏美学的方面的理解,导致朱熹的伦理思想极易被“法家化”解读,形成了戴震所言的“以理杀人”的“道德法条”。因此,美学视角的融入有助于对朱子理学的解读脱离法家式的羁绊。将理学与美学相融合,揭示出朱熹治学的目标指向在于“文从道出”,他理论的追求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因此,他的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征的智慧学,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本书通过借鉴海外汉学优秀成果,围绕朱子理学的理论,探讨朱子学研究的新维度。

 

作者简介

 

陈永宝,男,西元1984年生,吉林舒兰人,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特任副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朱子理学、儿童哲学、美学、伦理学。E-mail:cyblcz@163.com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朱子美学的历史来源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融通

 

第二章 朱子美学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朱子美学的理论源起

 

第二部分 朱子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理学美学的间距与之间

 

第一节 理学与美学的间距

 

第二节 理学与美学的之间

 

第三节 理学与美学的虚待

 

第五章 理学美学与山水美学

 

第一节 理与景的道家式分离

 

第一节 潜势状态的圣王之势

 

第二节 理与景的儒家式共在

 

第三节 山水中儒与道的结合

 

第六章 理学美学的无概念与超时空

 

第一节 山水美学存在的无概念

 

第二节 理学美学的无时空规定

 

第三节 理学与美学的同一性

 

第三部分 朱子美学的伦理内核

 

第七章 朱子美学与“兴”观念

 

第一节 朱熹“兴”观念的背景

 

第二节 朱熹“兴”观念的表向

 

第三节 朱熹“兴”观念的超越

 

第八章 朱子美学与“势”观念

 

第二节 两极思维的二分工夫

 

第三节 交互趋势的道德“推势”

 

第九章 朱子美学与“情”观念

 

第一节 情之偏、欲之引

 

第二节 情的两种状态

 

第三节 情的诚意以复性

 

第十章 朱子美学与“意”观念

 

第一节 意的工夫论

 

第二节 意的敬之本心

 

第三节 意的敬之美

 

第四部分  朱子美学的现代转化

 

第十一章 朱子美学与草稿思维

 

第一节 草稿思维与中国文化

 

第二节 草稿思维与语录体

 

第三节 草稿思维与《朱子语类》

 

第十二章 朱子美学与图像理论

 

第一节 米切尔的图象理论

 

第二节 道学的理学图像

 

第三节 元图像与朱熹的理学诠释

 

第十三章  朱子美学与知识迭代

 

第一节 知识的迭代与消失

 

第二节 新知识的创建与朱子美学的重现

 

第三节 朱子山水美学中的普遍性与社会性

 

第十四章  朱子美学与风景美学

 

第一节 疫情困惑与风景缺失

 

第二节 风景的整体感

 

第三节 疫情下风景感受的重建

 

结语:圣人无意与美学价值

 

一、哲学与智慧

 

二、显、隐的智慧特征

 

三、朱子美学与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一)古典著作

 

(二)译著

 

(三)一般著作

 

二、论文

 

(一)期刊论文

 

(二)其它

 

前言

 

一、选题的理由

 

本书是在笔者研究朱熹美学的单篇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笔者研究朱子理学系列中的一部分。本书与已出版的《朱熹的理学世界》《朱熹的儿童哲学研究》,及待出版的《朱熹的伦理思想研究》《朱熹的“家”思想研究》《朱熹的天文考古学研究》《青年朱熹研究》构成研究朱子理学的系列。其中,《朱熹的伦理思想研究》为本人的博士毕业论文,书稿已成;《朱熹的“家”思想研究》为笔者从事福建省规划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正在研究过程中,《青年朱熹研究》书稿已完成三分之一。这七本书稿分别从历史、伦理、美学、心理、儿童、家庭、天文考古学等角度,结合国内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及海外汉语的理论,从多种视角研究朱子理学。

 

1.论题研究的重要性

 

朱熹的美学思想是宋代山水美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他的诠释有助于我们直观的理解两宋艺术、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与纽带。在当代美学发展中,朱熹的美学思想逐渐被朱利安、米切尔、幽兰、刘千美、潘立勇等中外思想家关注。朱利安与刘千美,他们的理论中对朱熹的美学思想有专门的介绍,潘立勇列是出版了一本《朱子理学美学》的专著。

 

对朱熹美学的关注是必要的。这对后世学者理解以伦理为主体的理学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缺乏美学的方面,朱熹的伦理学极易被“法家化”解读,也就沦为了戴震所言的“以理杀人”的“道德法条”。为了帮助后世学者对朱子理学的解读脱离法家式的羁绊,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挖掘。同时,在挖掘朱熹的美学思想时,也逐步揭示了理学与美学之间难以割舍的纽带关系。只有将理学与美学相融合,我们才能发现朱熹治学的目的指向于“文从道出”,他的追求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

 

鉴于朱熹美学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前人的研究工作做进一步的梳理。因目前研究朱熹美学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范式过于陈旧,导致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并没有被充分的重视。这里,《朱子理学美学》虽然系统的梳理了朱熹美学架构,但成书较早,未能吸收海外汉学的最新理论;中国当代学者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也有涉猎,但多是以单篇文章呈现,缺乏系统性。基于此,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国内朱熹美学研究的不足,而且将有助于我们对海外汉学优秀成果的借鉴,并在围绕朱子理学的理论,力求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研究兴趣与积累要求

 

本选题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外,也与笔者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朱子的理学系统比较庞杂。而这套理学系统包含着诸多方面。其中,朱子“理”思想的合法性是什么?(如朱熹为什么是“理学家”而不是“道学家?)朱子“理”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如从天文考古学的视角探索观象授时、立表测影与朱子的易学和太极思想的关系)朱子“理”思想的特征是什么?(从美学角度探索朱熹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朱熹“理”的所指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探索朱熹从十九岁中进士到三十九岁完成中和心说的心履历成。)朱熹“理”的核心主旨有哪些?(从伦理学的视角探索朱熹“敬”的工夫论。)朱熹“理”思想的现实应用有哪些?(如朱熹的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朱熹的“家”思想与家哲学)。

 

以后所有的构思分别从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探索朱熹在南宋生活的真实世界。以南宋农村经济、科举制度、礼仪规范、家国天下等研究背景出发,将朱熹放置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情景中去,探索他对佛道、国是、心性等核心问题的关注。这与以往只从形而上的“心性”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本书中,美学思想是承接朱熹形上思想与形下思想的一个核心的纽带。它是沟通形上的伦理的道德义务论与形下天文考古的考据学的关键一环。

 

朱熹的“兴”“势”“情”“意”思想分别对接着朱子理学由外在向内在发展的路径。在易学思想与太极学说两种外在思想的加持下,最终构成了敬义夹持的内在修行方门。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结合,即有效的帮助理学对抗“空性”的禅宗,也避免了理学滑落到“法家”的陷阱之中。其中,河图洛书及太极图的呈现,与家礼行为的勾连,也预示着儒家以礼为本的合理性来源。而美学是朱子理学中的润滑剂,它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朱子理学这台机器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朱熹理学中的美学思想。从朱利安等人的美学思想中整理并推导出与朱熹美学相关的内容,用现代美学思想体系系统地论述朱熹的山水美学理论,呈现朱熹美学思想中的儒家特色。

 

1.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共14章。

 

具体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朱子美学的理论来源。本部分重点介绍两宋儒家的美学背景,朱子美学的理论来源及理学美学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证明。

 

第一章以整体的视角,检视两宋理学、美学与儒学的争议,以儒学的观点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导向,探讨当前重要的前沿议题,实现理学与美学的跨界对话,达到理学与美学高度融合的效果。本章拟以两宋儒学的兴起为背景,介绍两宋理学存在的问题,及用理学美学方法化解这些理论危机的可行性。

 

第二章以徐复观将宋代美学判定为道家美学的论断为切入点,探讨两宋理学美学存在的背景与朱熹理学美学的特色。本章拟先以北宋“古文运动”的理学美学存在为前提,以三教合流的的美学思想发展为背景;通过朱子理学美学二重性的美学结构,展示理学美学经世致用、心性为本和崇道尚用的追求;并进一步点明朱熹理学美学具有“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感物道情”的艺术发生论、“托物兴辞”的艺术特征论、“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论、“涵泳自得”的艺术鉴赏论和“远游精思”的艺术修养论等特点。

 

第三章介绍理学美学概念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本章提出“理学美学”的概念,并进行文献综述与整理,推导理学美学存在的合理性。介绍朱熹理学美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理学美学”的说明,指出理学美学在朱熹思想中的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 朱子美学的主要特征。本部分通过朱利安的“间距”方法来揭示朱熹理学美学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依据法国汉学家朱利安的方法重新审视朱熹思想,利用“间距”、“之间”与“虚待”等概念来分析朱熹思想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山水美学思想。通过利用朱利安间距方法,探讨朱熹理学与美学的关系,厘清二者原有的混沌状态,点明理学美学“随心所欲不逾距”的美学追求。

 

第五章主要依据朱熹存世的诗歌和《诗集传》等文本,以西方风景理论为背景,借由学者朱利安、徐复观、潘立勇等人的当代诠释,对朱熹理学美学的特征进行描述与解读。

 

第六章进一步以“间距”、“之间”与“虚待”三个概念为媒介解读朱熹理学美学。从儒道融合的角度,揭示出朱熹理学美学产生的基础,阐述朱熹理学美学思想核心中的山水美学。通过朱利安提出的“间距”概念,揭示出朱熹本体论思想中理与气之间含有“间距”的特征,即理与气是共生共在的。通过“之间”这个概念点明朱熹理学美学中“观造化之理”,体现“天地之教”、山水美育的功能性面向。通过虚待(disponibilité)的概念升华前两种方法,点明朱熹理学美学中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化解对朱熹伦理学思想僵死的认识模式。

 

第三部分 朱子美学的理论内核。本部分力图阐释朱子美学中“兴”“势”“情”“意”等理论内核。

 

第七章利用朱利安“功效论”思想进一步挖掘朱熹理学美学中的“兴”观念。本部分进入到朱熹理学美学思想讨论的核心环节。通过朱利安对“势”思想的阐述,引出他的“明辨”和朱熹的“意”概念,并借助对“文势”的分析推导出朱熹理学美学的“兴”思想;通过朱利安对朱熹“诗”的解读,揭示出朱熹美学思想中对“势”的把控,对“情与景”交融的追求和对现实性的坚持。通过朱利安“圣人无意”中“隐、显”的思想,描述出朱熹“兴”观念对哲学研究中“观念独断”思想的解构,凸显出朱熹理学美学“中庸”思想的理论底色。

 

第八章在第七章的基础上,利用朱利安的“势”思想包括潜势状态、两极思维及交互趋势三个方面,打开理解朱子理学美学思想的新路径。本章从三个角度分别探讨朱子美学的圣王之势、(阴阳的)两极之势和交互的道德推势(“势必至此”)。其中,“势必至此”构成了朱子道德美学的潜在动力,进一步突出朱熹论述中的“情势”。

 

第九章介绍了朱子理学美学的“情”观念,点明了“情”观念在朱子理学美学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文从道出”的美学理论核心。通过“情”与“欲”的区别引出了“情的诚意以复性”,点明了朱子美学的旨归在于“美学为理学服务”。

 

第十章主要介绍朱子美学中的“意”观念。“意”观点是突破了朱熹伦理学僵化的法家式道德工夫。他的理学思想需要借助“意”以防止自己的“敬”的伦理工夫滑落到法家式的藩篱之中。在本章中,他的“意”,是他的“从心所欲”,即“乐”的境界。

 

第四部分 朱子美学的现代转化。本部分从草稿思维、图像理论、知识迭代和风景美学等角度探讨朱子美学的历史作用与现代意义。

 

第十一章介绍了草稿思维与语录体的关系。语录体是草稿思维的一种展现方式,利用草稿思维的原初性、潜在性、未完成性与目的指引性等特点来解读《朱子语类》,减少了读者与作品交流时不必要的“偏见”干扰。以草稿思维为指导,用欣赏画作的方法来诠释《朱子语类》,直面《朱子语类》文本本身,更易接近朱熹治学思想的本义。

 

第十二章介绍了图像理论及其与朱子美学的融合,通过“视觉再现”与“言语再现”相对比的方法探讨政治学与美学的融合。通过美学图像对政治导向形成的“势”能,揭示出理学家的治世欲求,即通过构建圣人图像达到“共商国是”的治世目标。本章点明理学美学的目标在于完成从美学到伦理学、再到政治学的过渡。

 

第十二章介绍了传统知识以量化为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和面临的风险,揭示探索非量化知识的必要。通过朱熹山水美学的非量化的知识特点,探索美学与知识交叉研究的路径。

 

第十四章介绍朱子美学与风景美学的融合,构建一种“风景式的直面”。通过这种“直面”突破重拾风景整体感的现实追求。以整体感的探索解释和回应疫情期间因风景的消失而带来的心理问题,以作为一种美学实用导向的探索。

 

结语部分介绍了朱利安关于中国美学关于“圣人无意”的美学追求和恢复中国智慧的美学价值。这同时也点明朱子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2.主要观点

 

第一,以两宋儒学的兴起为切入点,介绍两宋理学美学产生的大背景,阐明理学美学存在的必要性。这其中,理学美学思想悄然形成了对严格义务伦理学一种重要的解构,其作用在于避免理学思想滑落到法家思维的深渊中。两宋理学家对美学的重视,实际上是一种对理学严格性的调和。这种调和反应出两宋儒家伦理学追求的目标不是严格的道德律令,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式伦理规范。朱熹的理学美学思想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第二,朱利安、米切尔等汉学家研究中国思想多年,提出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这其中,朱利安的美学方法(主要是风景论思想)是其长期研究两宋美学的产物。在这些方法中,朱熹的诗歌及存世文本不再是史料式的记述,而更是一种山水美学式的表达。在些基础上,本书尝试用朱利安提供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来分析朱熹的文本,附之以徐复观、潘立勇等其它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朱熹理学中常期被忽视的理学美学思想。

 

第三,朱熹美学思想内容具有开放性(非封闭性)和延展性(非固定性),即理学与美学具有同一性,指明了朱子理学美学中“文道合一”的思想,纠偏长期以来以单一道德义务论的角度解读朱子理学的弊端。本书通过重新梳理已有的文献材料,勾勒出朱熹理学美学在朱熹理学中的定位。突破了以往只重视“道、理”等义理观,忽略“文、艺”等美学研究等局限。试图恢复朱子伦理学构建初期的原貌,化解朱熹理学传播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难题。

 

第四,本书利用“间距”的视角与方法,重新解读朱熹理学美学,揭示其产生的基础,呈现的特征及发展的目标。从儒道融合的角度,阐述朱熹理学美学核心部分是山水美学。利用朱利安提出的“间距”方法,揭示出朱熹本体论思想中理与气的“间距”性特征,即二者共生共在的,但在具体讨论中,又必须将二者分开,达到“理”、“气”平等之“面对面”的交流,利用互相反思空间的研究方法理解朱熹山水美学的作用;通过“之间”这个维度点明朱熹理学美学中“观造化之理”,体现“天地之教”、山水美育功能的这个面向。通过虚待的概念升华前面的方法,点明朱熹理学美学的开放性特征,解构对朱熹伦理学思想僵死的认识模式。

 

第五,利用朱利安“功效论”中势、意、情、景、显、隐等概念,挖掘朱熹理学美学中的“兴”“势”观念,进入到朱熹理学美学思想讨论的核心环节。通过朱利安对“势”思想的阐述,引发出朱熹讨论的“敬”“意”和“文势”,推导出朱熹理学美学的核心思想;通过朱利安对朱熹“诗”的解读,指出了朱熹美学思想中对“势”的把控,对“情与景”交融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坚持。朱熹对“兴”观念的超越,彰显儒家本有的“圣人无意”和“隐、显”的中庸思想,从而将朱熹的美学思想与理学思想合二为一。以上论述既符合朱熹建构四书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儒学预设,又符合朱熹兴儒辟佛老、兴儒反法家的思想初衷。同时,朱熹美学思想解构了当代哲学研究中“观念独断”的倾向,凸显出朱熹理学美学中的智慧色彩。

 

三、本书创新与理论不足

 

本书的创新在于:在朱熹美学思想的解读上,引用朱利安的“间距”、“之间”与“虚待”的视角与方法,有别于常见的朱熹理学研究,期望能达到方法上的创新。其次,传统上研究朱熹理学的发展脉络,常常将其分成道德义务论、示范伦理学、德行伦理学,将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伦理学的范围内。本书通过现代美学理论串联朱子的经典文本,采用学科及中西思想交叉的思路,拓展了研究的范围和广度,全面地揭示出朱熹的理学美学思想。最后,以“间距”视角为出发点探讨新兴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它是近年来学者才开始采用的方法。这其中,以此角度来研究朱熹美学问题则更为鲜见。本书期能掌握近年的议题动态,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朱子理学研究角度通常范围狭隘,或者通过单一理论与伦理学少数文本进行比较,无法宏观地呈现出朱熹思想的全貌。本书对于朱熹理学诠释的单一性进行解构,不仅可以发掘出朱熹理学中被忽视的美学内涵,也疏通了对朱熹理学“文道合一”的研究路径。这导致长期以来,朱熹理学研究主流集中于语类、书信、奏状、劄子,以及跋中关于“道”的内容,对于朱熹的“文”的研究往往被认为不够全面。本书通过朱熹诸文本之间的串联,重视对“文”的论述,可发掘出已有文本中新的研究价值,提出新的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不仅重视朱熹美学已有的议题,也重视朱熹理学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为当代社会问题(如疫情影响下的社会及个人问题)提供新的思考观点与方向,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的不足主要在于:第一,系统整合的问题。最初设计以单篇论文方式进行写作,各章节部分之间的衔接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需要将各部分的前言与结语进入优化,使书稿的逻辑更为紧凑。第二,古今融合问题。朱子理学美学产生于宋代,如何减少其与当代议题衔接的乖隔,是本书必须克服而使此研究具有说服力的难题。因此,证明朱熹理学美学探讨的议题具有普遍性,淡化伦理学单一性的面向。第三,朱子学与当代议题的整合问题。朱熹理学美学需要面对的时代问题。如何达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本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探索利用知识论和草稿思维拓展朱熹美学的现实应用范围。

 

四、其它问题与下一步计划

 

本书以西方风景论的思想来探讨朱子的美学思想,在方法论上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风景论的引入弥补了仅从传统美学角度研究朱子美学的思想的缺陷,打开了美学研究的新视野;其中,从草稿思维研究朱熹的理学美学,突破了以僵化的、固定的思维考察中国传统思想的弊端,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下一步研究计划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1.朱熹存世文献中还有许多理学美学材料有待挖掘,甚至在思想、义理层面可以通过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产生出不同的美学意涵。

 

2.美学议题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除了研究过程必须不断关注之外,朱熹存世文本与议题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书中对朱熹美学的研究不单是复原一种被忽视的美学理论,也是要学以致用。

 

3.本书将完善朱熹存世文献中关于美学议题的内容,如草稿思维。本书将持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开发朱熹理学美学的广度与深度,达至对于美学议题全面性的了解。

 

4.以理性的态度将美学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度、高度与丰富性,使其作为与古今中外进行跨界对话的桥梁,也是接下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此成果,期许未来能与学界同好共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