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主编《切磋(癸卯集)》出版暨后记

栏目:
发布时间:2023-12-12 18:00:31
标签:

曾海军主编《切磋(癸卯集)》出版暨后记


《切磋(癸卯集)》

曾海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年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组织编纂的学术论文集,以儒家哲学方向为研究中心。《切磋集》“切磋”一名,其用意在于为做儒家学问的师生提供一个切磋思想成果的平台。《切磋集》基于儒家学问,收录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研究方向的师友论文,2010年以来已连续出版八集。

 

此次出版的《切磋(癸卯集)》由曾海军老师担任主编、丁元军老师担任执行主编,一共收录儒家哲学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十四篇和两篇文献整理。包括“理学专区”“专题讨论”“文献整理”“学术论文”“实体教学”等部分,收录的主要文章有《有“我”的人性论——理解孟子性本善论的一个思想视角》《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以〈乐记•宾牟贾〉篇为中心》《近年来讲习〈论语•学而〉与〈集注〉相出入处》《诚:作为一种中国观念》《朱子论天地之心》《生死一道——《论语》中的生命观》等。


主编简介

 

曾海军,男,1976年出生,湖南平江人。哲学博士。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2007年7月至今任职于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及中国哲学硕士点负责人。出版专著《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诸子的生活世界》《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等。


目  录

 



 

后记

 

任何好的事物或许都有自身的传统,而任何事物在成长过程遇上某种紧要关头,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需要回顾传统。十二年对于一套系列论文集而言,也足以形成一个小小的传统。而现在就是这种关键点,需要全面回顾一下“切磋”系列论文集的成长经历。本集中的附录《〈切磋集〉系列文集分作者总目录》已经对全部论文做了一次整体性的回顾,作为本集的后记,也准备根据每一集的前言完成回顾工作。

 

自《切磋二集》开始,论文集的主编工作由我接手承担,我当时在前言中这样写道:             

 

庚寅年十月,我们曾以中国哲学教研室的名义出版过一册《切磋集》。这一次的《切磋二集》,定位于儒家哲学,主要收录儒家哲学方向师友的文字,由该方向承担编辑出版工作。是编取名为《切磋二集》,既是承上一集而来,更是期望会有持续的三集、四集……这样出下去。“切磋”之名由丁老师确定,其用意在于,往低里说,是为我们儒家哲学方向师生提供一个切磋思想成果的平台;再不济,也可以做成我们自己的“哲学年鉴”,以资后来人检阅。当然,也会抱一些更高的愿望,若能吸引到真诚地以儒家为志业的同仁们也参与到这个切磋平台上来,共同为儒家文明的传承做一些事情,或者改变目前这个学界里的一些东西,是为幸甚。       

 

实际上,这段文字是有删减的。由于当时刚接手主编,便将写出的原稿呈给丁老师把关,他便删除了其中的一些意思。有人想方设法删除对自己不利的文字,丁老师却总是删除对自己“有利”的文字。我后来也发现,同学们拿给丁老师过目的文字中,提起丁老师总是显得很“客观”,这也不难推测,大凡说丁老师好话的文字都被删掉了。只不过我后来再写前言时,不再给丁老师过目,我想怎么写他,他也就管不着了。今天恢复当年被删除的文字,读起来更能见丁老师的为人。其文如下: 

 

尽管当时的《切磋集》从最初的统稿到付印,前前后后的工作事无巨细,都是丁老师亲力亲为,他却执意不肯署上主编之名,其无意于这种成果上的虚名,令人敬佩。《切磋二集》署上我的主编之名,却并非是出于我承担了全部的主编工作,丁老师依旧为本文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高老师和丁老师都坚持署上我的名字,完全是出于对后学者的提携和期望。想我这人一向才疏学浅,每每念起两位老师的这种信任与托付,真是令我既感动又不安。作为后学者,惟有将这种关怀和照顾铭感于心,以儒家为志业,兢兢业业投身于学,以不辜负了这种厚爱。

 

此后一直主编“切磋”系列论文集至今,有没有辜负这种厚爱,我自个儿没法评判。在《切磋三集》的前言中,我一方面接上前两集,另一方面继续说明论文集的定位:          

 

本集书名之为《切磋三集》,是承前面出版的《切磋集》、《切磋二集》而来。编者曾在《切磋二集》的前言中说到,“切磋”系列论文集不限于纯粹的学术论文,二集已经出现除论文之外的演讲、报告、座谈、讨论、通信等多种形式,本集又有“经注”和“札记”,甚至还出现了非学术性的“游记”。学术成果形式的多样性确实是“切磋系列”所希望呈现的一个特色。          

 

接下来从《切磋三集》到《切磋五集》属于稳定阶段,编辑和出版工作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到了《切磋六集》时,就明显感觉到了出版经费的压力:

 

“切磋”论文集出版到第六集,突然有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前不着村”是觉得出到第六集了,似乎比预想中的走得远,已经回不去了。“后不着店”是继续走下去已成定局,但没有什么盘缠,看不到下一家店在哪,心里发慌。在这种境况中,啥也别说了,只有埋着头干活。

 

然后在出版《切磋七集》时果然出现停顿,我在该集前言中写道:

 

在《切磋六集》的前言中,表达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预感,现在看来,这种预感并非没有来由,在筹划《切磋七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的支持而陷入停顿。好在并未耽搁太长时间,一年之后重新启动编辑和出版工作。

 

尽管我在前言中许下心愿,表示“《切磋七集》的出版已经耽搁了一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衷心希望今后的‘切磋’系列论文集的出版能够顺顺当当,保持每年一集的节奏,不再有这种耽搁”云云,但在《切磋八集》的前言中可以看出,一点也没能扭转局面。我再次表达了“依旧好不容易出版了上一集,却不知道下一集的经费还有没有着落”这一困境,此后的出版陷入停摆,这一停就是三年。   

 

三年后重启“切磋”系列论文集的出版计划,并由丁老师亲自担任主编。本集的编辑工作从最初的征稿到最后的统稿,完全由丁老师承担,同时也已经写好了后记。丁老师对此说明如下:          

 

《诗》有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刊之名义乃取自此。原先定位为师友同仁学术合刊,取系列文集形式,拟每年出版一集,因条件所限,虽经曾海军老师等苦心筹措经营,中间仍不免偶有间断,十年共出八集,八集之总目已见前附录。自《切磋八集》迄今又三年矣,多事跌宕停滞,艰者却似愈艰,然本刊并非停办,故此次海军老师雄心再起,觉得事犹在所可为,则于本刊,乃前事之续起,要非作兴一新事体也。

 

自本集开始,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按丁老师的说法,“原名称为‘切磋某集’,以切合文集样式,每集系以期数,今则径称《切磋》,以肖杂志之风格。其余则概仍其旧,无求于新颖与变化”。故本集书名定为《切磋(第九集)》,而非按过去的方式为《切磋九集》,此后每集皆照此处理。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即由过去的正体字改为简体字,以减轻编辑工作上的负担,也一并予以说明。

 

在此前的论文集前言中,我都会对该集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加以总体说明,丁老师在原先的后记中对本集所收论文也已经有所说明,现照录如下:   

 

本辑卷首收李景林教授特稿一篇。壬寅之年,值李教授入执四川大学哲学系讲席,本为远方之师长,惟向之慕之;忽尔得就近受益,德风日沐,幸亦何如!既承李教授惠此大作,适用以志此盛。

 

特稿以下,分常设、非常设栏目两种。常设栏目,有学术论文、理学班专区、实体教学专区、文献整理专区以及院务专区等;非常设栏目,如专题讨论,本辑设师友之伦专题,收文三篇,此专题设立缘由及各文成文始末,专栏前已加编者按稍予说明,兹不复赘。   

 

本辑学术论文专区收文四篇,数量稍嫌不足,每辑似总以六至八篇论文为较相当。此次原计划尚有朱子后学论明明德一篇,隐恶扬善、教育教化之形上根据一篇,以种种缘故不获收入,因以致此。然已入各篇既皆体量不凡,尤其海军老师、高老师两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亦可大大减去单薄之嫌矣。

 

钦明书院所有事业,以本刊创成于庚寅之年(2010)为最早,其次则理学班之创议始于乙未之年(2015),持之以恒,今已七届。本辑所收理学班专区论文三篇,乃以近三届理学班十数篇论文为基础加以遴选,取其主题可相呼应者。凡理学班专区之所发表,正文之下皆以当场交流讨论内容附之,此最可以应本刊“切磋”之义。

 

理学班而下,则书院之实体教学活动始于己亥之年(2019),由院师高小强老师率同诸院生,常年坚持研读《四书》、五经、宋五子,今已为第四年,如《四书》已入第二轮,如《诗经》、《尚书》、周子、程子等亦皆读过。本辑收入实体教学专区论文三篇,论题出自《论语》、《诗经》二经,可稍见实体教学参与者之感受与收益。

 

所以设为文献整理专区者,盖以我等师友实负经典传承宣扬之责,不但于一己思想之表达与学术之研究也。本辑收文两种,其最重要,亦为本辑一大光彩点之所在,乃夏灵峰先生《悔言》及围绕此之《附记》与《辨正》。灵峰先生早年之作,见识正大而辩锋甚锐,读之使人不禁兴起于百年之下;亦惟如此,先生后来藏身匿迹之决然,见其感时伤世之痛之深,天地间盖莫可告语者,尤令人思之不能不慨乎怅然矣。其中,《悔言》卷五条一(又,《附记》“圣贤类”之条一)论及《武》之“未尽善”,可与高老师一文相参看;条二八(又,《附记》“政事类”之条、“圣贤类”之条七、条一一)论及许鲁斋出处,可与王羿龙一文相参看。李娇、卢辰二君精心条理,使此秩然为可观,二君为力不小。至于区区所献之一种,乃对朱子抱愧之作,用为同志之士指谬之凭藉,非敢自谓有其他之价值,惟亦不妨视作《论语·学而》一篇之疏解,虽其粗陋无足观,亦忝列文献整理专栏;而敢置诸《悔言》之上,亦惟以《论语》之经,非以此读者解者然也。   

 

丁老师在完成本集全部的编辑工作之后,四川大学哲学系决定自本集开始正式资助出版经费。职是之故,丁老师以为仍由我继续承担主编为宜,避免中途发生变更。因丁老师已经承担了本集的全部工作,只能冒昧地署以“执行主编”,尽管这远不足以体现丁老师的功劳。

 

在此前出版的系列论文集中,我所撰写的前言都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及团体特色。受四川大学哲学系的资助之后,《切磋》论文集更具公共性了,也不宜再撰写此类前言。故自本集开始,便不再设“前言”,临时增加一篇“后记”,仅为过渡性的说明,此后也不会再出现。既然获得了稳定的资助渠道,希望从此以后顺顺利利地定期出版。只有不再需要通过“前言”或“后记”特别加以说明,才意味着一切正常。   

 

曾海军谨识

五月初七于与文里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