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春秋后期的子产铸刑书事件是中国立法史上的大事。直至今天,主流的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著作都将此事看作中国历史上的首次成文法公布活动。这种观点以《左传·昭公六年》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经唐代孔颖达阐释(孔疏)后几成定论。近百年来的法学家更是将其作为世界法律演进共同规律之典型例证,代表观点可见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
众所周知,“小康”概念出现在先秦时期。经过《礼运》篇对小康社会景象的描绘,它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涵义,遂渐趋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为炎黄子孙所耳熟能详的社会理想。溯其绵长历程,方知这幅贯穿数千年的历史图景,是如何一步步描红涂绿、蔚为大观的。
范仲淹在应恩师晏殊之邀主持应天府书院工作期间,曾与同事王洙促膝相谈、切磋学问,由此增进友谊,互相引为知己。不久,朝廷调王洙任贺州富川县主簿。王洙“素负文藻,深明经义”,已在书院执教多年,深受学子敬重,范仲淹知悉后,认为如此安排不利于最大化发挥王洙才能,于是在请示晏殊后,向朝廷上疏,提出:“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
宋人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考证过“利市”一词的来历:“俗语称‘利市’,亦有所祖。《左氏传》:郑人盟商人之辞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立有契约:商人不得背叛国家,国家也不干预商人经商自由。“利市”便出现在这份盟约的誓词中,意为“买卖”。
自屈子著辞,东汉班孟坚尝为《离骚》作章句,然仅《离骚章句序》与《离骚赞序》存焉,其文多有溢美之情。《离骚赞序》中即叙屈子事怀王,为小人所妒害。曰:“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是以《离骚经》中香草、美人专喻君子,或谓怀王,或为自喻。
在人们心目中,孔子似乎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读读主要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就会发现孔子并不呆板拘泥,相反他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很是权变灵活、机智辩证,特别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体现出鲜明的灵活与变通的特点。
哲学因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而魅力无穷,中国儒学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本质就是这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是让世界一起探究“元知识”“元理学”的最佳选择。对这一主题“充满争议”,说明需要更好地思考它。
《群书治要》是魏征等社稷之臣从唐前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精选的六十六部典籍中撷取最精粹的治国理政智慧,汇集而成,其内容涵盖“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墨、道、法、农、兵家等。所以,称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毫不夸张。
《论语》总章三六八:“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莫我知也夫”乃夫子自道。其实,即不论自知与知人,或人与人之相知问题乃为《论语》之一大主题,如朱子所谓“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总章三六三集注);单以句式之近似而言,《论语》一···
朱熹知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一系列书院教育的教规,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为学生指明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学生如何为学穷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修身养性,提升品格
小康,作为时代主题词,它真正为大众所熟知不过近40年的事。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后,亿万中国人一下子有了“奔头”。甩开膀子加油干,勤奋努力“奔小康”,成为了时代的风景线。“小康社会”的提法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为国人接受,···
黎智英保释案裁决体现了香港司法哲学的某种“国家法”转向,这是其制度理性与政治成熟性的体现,是对香港司法独立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坚守,具有香港司法及“一国两制”实施的里程碑意义。
民间孔教事业,起于儒家教化既衰之后,任重道远,事繁必艰,故必须通过"孔教会"以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力量来承担。由是,正如蒋庆指出的,中国将再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文明属性的"文明国家",而不是一个一味模仿西方的亨廷顿所说的"无所适从且自我撕裂"的现代民族国家。
儒家经典的背后,温柔敦厚、知书达理、和平理性、社会和谐、乐善好施、刚健积极、注重人道人生人性的儒家文明观,这样的文化所熏陶的人,可能是中国人未来十年走向世界而更受欢迎的形象。
论朱子思想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儒家思想,论儒家思想,离不开哲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在古代,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儿童入学,首先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俗美于下”呢?经过了几千年历史,民族也有一个不断交流融合、彼此学习的过程。我们古人的理想是“一天下,同风俗”。在这种理想下,岭南地区虽然不是文化的中原区,但是岭南地区却有着跟中原文化完全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风俗。
宋朝也有“春晚联欢晚会”吗?不太严格地说,有的。因为按照惯例,每年元旦(正月初一),朝廷要举行国宴,参与宴会的有宋朝君主、文武百官,以及辽国、西夏、高丽、大理等派来的“贺正旦使”。席间,照例有教坊伶人进演歌舞、百戏、杂剧等文娱节目。这一套在元旦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我们不妨称为宋朝人的“春晚”。
在中西对比的视野下彰显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以及透过古今之辨阐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当代意义,可说是中国哲学史学科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根本问题,回应上述问题的种种努力和尝试则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何在中西古今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合理、成功回应上述问题的关键,
清代秦蕙田所主纂的《五礼通考》268卷,分吉、嘉、宾、军、凶礼五大类,上自先秦,下讫当时,以《三礼》为核心,广泛徵引历代经史四部之说为佐证,纵横梳理,类例详明,纠谬补阙,时出己见,成为当时礼学研究方面集大成式的重要著述。但近三百年来,迄无点校整理之本,诚为憾事!然在去年年底,我们终于捧到了由南京师范大学方向东、···
五礼文献,散在经典、注疏、政书、类书、文集和专著,浩瀚难检,每为学者所叹。朱熹曾说,“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此语为吴必大淳熙十五六年(1188、1189)所记,时朱熹年届耳顺,学问已造极致,已深刻认识到古礼难读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