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辉】无尽相思在七夕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是《礼记·月令》里呈现的初秋光景。

【郑学富】家家乞巧望秋月

杜甫有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人们往往把农历七月七日之夜说成情人节,其实古时候的女子于是夜在庭院中祭拜织女,乞求智巧,即乞巧。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李秀强】“简帛时代”与先秦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近期,江林昌先生发表《古史重建迎来了黄金时代》一文,指出:“近一百年来的考古大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蒙曼】我们为什么爱《诗经》

《诗经》深深地塑造了我们——塑造了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情感,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今天,我们该怎样表达自己对《诗经》的热爱呢?首先,让我们一起多读《诗经》;其次,让我们衷心向《诗经》致敬。

【夏海】儒家与教育

儒家是中国教育的开山祖师,其筚路蓝缕之功永垂史册。按照冯友兰的研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第一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藩篱,为平民子弟争取了受教育的权利。

【张学谦】从校勘出发的版本研究——评王锷《〈礼记〉版本研究》

经书版本研究是经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当下的学术热点。近年来,随着《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影印丛书的出版和海内外图书馆藏书的数字化,越来越多的版本影像得以被研究者利用,推动了经书版本研究的深入发展。

【尔雅台】破解香港乱局:以得人心为本,开启一国两制2.0版

今天一国两制面临困难,重新站在十字路口,北京有责任,香港也有责任。北京当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相关政策当作此长考。香港当知家贫不嫌母丑,赤子之心拳拳在焉。华夏子孙,皆当反求归己,修辞立诚,抛开过往,团队一致向前看,共谋华夏复兴大业。

【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象”与“意”的追求,在“制器尚象”和“格物致知”这两个古老概念中就有充分体现。

【余东海】最正善的伟业,欢迎你的支持——警世钟第一

正义是邪恶的克星,真理是谬论的克星,文明是野蛮的克星,光明是黑暗的克星,良知是恶习的克星,圣贤是盗贼的克星。儒家是正义、真理、文明、光明的集大成,是良知的根据地和圣贤的大本营,是一切假恶丑的灾难和一切真善美的福音。因此,儒家事业是人世间最正善伟大的事业。

【陈蕾】弊绝风清 为国选才 ——林则徐任考试官的故事

一代名臣林则徐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其在担任考试官时,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公正运行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士良】穷物理而知化——康有为对近代科学的儒家式解读及其意义

为应对近代自然科学与思维方式对儒家的冲击,使传统儒学适应现代世界的发展,康有为采取了“续制新义”的方式,对近代科学进行了儒家式解读。

【邓曦泽】自由谱系下的儒家自由主义——兼论中国哲学方法论

自由主义是一个条件谱系,可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诸多特征。以该谱系为标准,对照儒家,可知儒家在诸多重要特征上都不满足自由主义,即缺乏自由主义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定性上,儒家自由主义不成立。

【黄开国】经学是以五经为元典阐发常道的学说

五经是经学的元典,经学的其他典籍都是训解或依附五经而成,经学全部的注疏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以五经为根荄;元典为五决定了经学不是一经独尊,而是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学说,经学也因此而能够实现日新不已的自我创新。

【黄玉顺】儒家哲学发展的方向——评《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

《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唐君毅年谱。《长编》凸显了“‘学术年谱’的特性”,注意到了唐君毅哲学对儒家哲学现代发展的三点根本意义:一是“现代转型”的主题,二是“释本开新”的路径,三是“以中化西”的立场。这应当是当代儒家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在如何实现这三点意义的问题上,唐先生的某些观点是可以商榷的。《长···

【唐文明】乌托邦主义与古今儒学

一方面,在现代儒学的各种版本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空洞的仁学,其实是将原本来自实际生活经验的精神指引彻底抽空其内容而为种种大而无当的爱人类主张背书,而这些大而无当的爱人类主张自然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乌托邦主义倾向;另一方面,被经过有意的扭曲性解释的阳明学成为现代儒学的主流,其实是在“夷天地为物质”的科学主义蛊惑下继续···

【吴钩】马伊琍、文章的离婚文案,抄自唐宋人的放书妻

昨天,又一对娱乐明星夫妻官宣离婚,这回是文章与马伊琍。这对夫妻离婚,在我意料之中,马女士忍辱负重太久,就早该离开负心郎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文马二人的离婚声明,一个说:“同行半路,一别两宽”,一个说“往后,各生欢喜”。看着很眼熟。这是抄唐宋人“放妻书”的文案啊。

【余楠】追思我的父亲余敦康:青烟数缕 慈父灯火阑珊处

抓一把魏晋风骨,小酒两杯稚子耳提面命时;谈三易今古入袖,青烟数缕慈父灯火阑珊处。

【马军】汪绂:一意精进 终至大成

清婺源人汪绂(1692年—1759年),《清史稿》称其“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地舆、阵法、术数,无不究畅”,尤以宋代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之学为依归,著作等身,被后世学人广泛认可,尊之为大儒、通儒和醇儒。

【蔡相龙】司马光的“诚信之道”

北宋大儒司马光,字君实,人如其字,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司马光自我评价:“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其胸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处世,始终秉持诚信之道。

【谈火生】治体论与政体论是对立的吗?——任锋新著《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读感

中西方都有“治体论”,但各有特色。我不赞成将“治体论”作为“政体论”的对立物,它们之间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相参照的关系,它们完全可以在相互观照的过程中丰富自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