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宓子的远见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9-05-13 23:21:41
标签:冯梦龙、宓子

宓子的远见

作者:王厚明

时间:《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初六日丁未

          耶稣2019年5月10日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中记录了宓子治理单父的一则故事。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

 

春秋时齐国攻打鲁国,要从鲁国的单父经过。单父的父老们向县宰宓子请求说:“麦子成熟了,请允许百姓自由收割,既可以增加粮食收入,又不会使麦子落入齐人之手。”请求了三次而宓子都没有同意。不久齐国人到达单父并抢收了麦子。鲁国上卿季孙十分生气,派人责问宓子。宓子说:“今年单父歉收麦子,明年还可以播种。但若是让那些没有耕种的人不劳而获得到粮食,就会使他们内心欢迎敌寇的到来。单父一年的麦子收成,对于鲁国的影响无足轻重;但是让百姓有了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那么鲁国所受到的伤害必然要累及数代不能平息。”

 

宓子在历史上称不上位高权重,但却是一位有思想有作为的官员。《史记·滑稽列传》中也评价了包含宓子在内的三种治理方式:“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能“民不忍欺”且“身不下堂而单父治”,无疑是更具境界的治理,这和宓子的睿智和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

 

大小得失的判断很关键。单父父老的建议看似一举两得,既增加了粮食,也避免劳动果实被齐军抢掠落入敌手。但实际上是收之桑榆,失之东隅。因为三请的父老没有考虑“任民出获”中还有“不耕者”,也没有考虑到损失麦子和损害民风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宓子不计一时一地之得失,反对让百姓收麦看似资助了敌人,但从长远看却是避免了对国家的危害。也启示我们,分得清大与小,才能算得准得与失,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应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思维立场要高站位,工作对象要全覆盖,利弊分析要多角度,切实分清事物影响的远与近、矛盾的大与小、利害的微与重,防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洞察隐患的眼光很可贵。所谓“福兮祸之所伏”,一些人往往看得见眼前利益,却看不到背后潜在的隐患和危害。宓子如经不住三请,一旦“任民出获”,纵容少数人不劳而获,不仅有失公允、打消劳作者的积极性,难以勤耕富国,也会让“乐有寇”者多起来,可能导致敌我不分、认贼作父、自毁长城的恶果。具备洞察隐患的眼光,需要善于由表及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也需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还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预测研判、搞好风险评估,才能真正做到发现于未萌,防患于未然。

 

根本发力的思维很重要。透视问题本质,找准关键要害,抓住主要矛盾,紧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聚焦根本做工作,这既是一种思维理念,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就如扶贫攻坚关键是要扶智扶志,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宓子显然深谙这一道理,深知关系国之存亡的是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而非基于温饱的物质需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不是投机等来的。宓子更看重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精神,注重固本培元,选贤任能,“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以此凝聚民心培育民风,终有“鸣琴而治”的境界。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