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空洞和毫无意义的东西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最隐蔽的部分。身体健康之时,我根本感受不到这一点。
天下国家,有大有小,小国生存不易,自古皆然。战国时期,列强争战不休,一些小国裹挟其中,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小国如何自存在当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孟子从儒家的角度,给出了他的思考和建议,即使两千多年后,或许仍对我们有所启示。
卫风,更具体地说,是卫国东部地区的民歌,即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附近的民歌。而这首诗的标题《淇奥(yù)》中的“淇”,指淇水,是古黄河(即先秦时期的黄河)的一条支流。大体的走向是自北向南贯穿鹤壁市(也相当于贯穿卫国),汇入卫河,最后流入古黄河(即先秦时期的黄河)。
最近几天儒群(或传统文化群)的表现令人失望,其底色始终是左右之争,没有中道立场。右边的说人权高于主权,乌克兰是多么正义,老米是多么伟大,引用的多是牟宗三儒学。左边的则说俄罗斯是吊民伐罪,引用的则直接是周礼、春秋。儒家之所以勘忧也!
孔子作《春秋》就以“春秋大义”评判和讥刺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战争和罪恶。他不主张对外侵略和征服,而提出“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国与国之间应以“和为贵”(《论语·学而》。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极其推崇中庸,《论语》《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孔子明确将中···
在电力发明出来之前,古人很早就使用水力来驱动机械,用于手工业生产,比如用水排给熔炉鼓风,用水轮带动纺车,用水碓舂米,用水砻给谷物脱壳,以水磨为中心建造磨坊。研究中国水力机械历史的学者发现,从传世的宋元画作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驱动水磨的卧式水轮或竖式水轮,其中就包括《千里江山图》。
在《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有这么一段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左宗棠早年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受教于推崇经世致用的宿儒贺熙龄,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治学方面的一···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左宗棠早年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受教于推崇经世致用的宿儒贺熙龄,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治学方面的一···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文字和国家出现后,官文书便应运而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运转的重要凭借。早期官方文书的命名、形制都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至秦始皇,为彰显帝王权威而设定诸多专称,天子号曰皇帝,自称朕,其命曰制、令曰诏。
《尚书》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乌克兰是自作孽,俄罗斯又何尝不是自作孽。老子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美国则是首恶,当遭天譴。不是不报,日子快到了!
儒家没有秘密,没有秘传。但是,其理“放之则弥六合,卷子则退藏于密。”道及高处,微妙隐微之极,极高明而尽精微,非语言文字所能尽,非上智者、尽心者难以领悟,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思议。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能领悟者亦寥寥也,遑论其他人。这就是不隐而隐,不密而密。称之为秘密,亦无不可。
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文中强调指出:“‘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有同志经过一番实践历练后说了一句话,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当然,同样是实践,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饮食是从古至今人们生活中最基本亦最为重要的活动,饮食文化也成为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有许多深刻的理解,例如《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即提倡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以一窥古人的养生观念,有些“天人合一”的哲思蕴含其中。
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自古就被视为“君子”首要的道德标准,正如《论语·学而》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两千多年来,中华大地上传颂着各式各样的孝子故事,古人就此编写过多种以“孝子传”为题的书籍,宋代以后的墓葬里也经常保存有大量相关题材的石刻图像。这些故事流传多年后经元代人选编,最终定型为人尽皆知的“二十四孝”。
《诗》是宗周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精神特质。《论语·季氏》曰:“不学《诗》,无以言。”先秦时期,文人士大夫尤为注重《诗》学修养,《诗》通过行人采诗、瞍赋矇诵、典礼用诗、赋诗引诗、诸子用诗等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其典范性与权威性地位得到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