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梦华录》历史背景与人物原型考证

正在热播的网剧《梦华录》改编自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但《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剧情比较单薄,《梦华录》一剧作了非常大的扩展与改编。

【吴钩】《梦华录》里的这些器物,宋朝就有了吗?

《梦华录》里有些细节是挺有意思的,比如剧中有个近视眼书生,看东西需要用眼镜。有些网友很奇怪:宋代有眼镜吗?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人确实用上眼镜了,名字叫“叆叇”。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说:“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另一份宋人笔记《暇日记》还提供了一个事例:“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

【冯哲】真儒祥龙——缅怀哲学家张祥龙先生

北京时间2022年6月8日22点50分,中国著名儒学学者、哲学家、现象学研究专家、四海孔子书院创院理事及导师张祥龙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3岁。四海孔子书院师生惊闻噩耗,悲痛不已。张教授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关注四海孔子书院的教学工作,倾心支持者四海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每逢书院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礼乐祭孔典礼等,张先生都亲临参···

缅怀张祥龙先生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祥龙先生在我社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两部著作,均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影响了大批读者对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思想的认识。今天,我们以张祥龙教授的代表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一书后记,缅怀故人。

【丁纪】关于“腐儒”的三条备注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田飞龙】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里程碑?

今年是“九二共识”30周年。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并将“九二共识”纳入其中,作为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正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也是反制“台独”及外部干预势力的底线依据。而“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里程碑,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共识,“共谋统一”内含其中。

【林安梧】敬悼哲學家張祥龍教授

敬悼 哲學家 張祥龍教授

【温海明】敬悼张祥龙老师

传道振铎祥师音容犹在,释西阐印龙德中道长存。

【蒋庆】敬悼张祥龙先生仙逝

昔龙场会语,恻然诚笃,追慕夫子,世间犹有真儒者。今鹤使来召,怛化扶摇,相逢海翁,天上岂无论道人。

【吴飞】缘在知几——张祥龙老师的哲人之思

这个深知有生必有死的缘在,面对最终极的边缘问题,仍然在以其思想中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为的不是虚幻的价值,不是不变的静止存在,而是永远活泼泼的生命力量,依然可以感受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生命之美。在这精神的惊涛骇浪中,他经常引用的这句诗应该最能描述他的状态:“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姚海涛】素未谋面,私淑诸人——忆张祥龙先生

惊悉张祥龙先生去世,竟悲伤不能自已,草此小文,回忆先生,以为纪念。

【柯小刚】至情至性:重温张祥龙老师最后的论学影像

是啊,人生的痴情……在张老师那里,恐怕没有比对孔子的痴情更痴的痴情了,连最后的岁数都一样……

【白彤东】最后一位君子——敬悼张祥龙兄

祥龙兄1949年生人,今年73岁,是孔子的年龄。对一个真君子,也许这是他的时间到了吧。但这么想,并不能改变我们对世间失去了最后的君子而感到伤感与哀恸。

【齐义虎】敬挽张祥龙老师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学兼中西通一贯;自尊德性而道问学,性达天人第一流。

【方朝晖】敬悼张祥龙先生

学贯东西,究天道终极,先生之超迈绝群;道通古今,阐人伦至理,先生之儒雅大风。

【王瑞昌】挽儒哲张祥龙先生

孔仲尼,李老聃,海德戈,治一炉东西哲学;智思力,实存感,真情性,修通身表里贤人。

【刘青衢】感其气象,爱其思想——张祥龙先生千古

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方法极力阐发孝道,卓立学界,意义甚大。这样的孝道首先固然发生在每个人的家庭父子之间,然推而广之,师弟之间,先贤与后学之间,莫不有孝道存焉。尤其从广义的文化立场看,我们每一个儒生,每一个对华夏文明抱有温情与敬意的中国人,对炎黄祖先,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孔子,何尝没有孝道,何尝不应该尽孝呢?这···

【毛朝晖】悼念张祥龙先生

未来,我还会开设“比较哲学”,还会指导学生研读张先生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也还会重温与张先生雪泥鸿爪的交往,而张先生那长须拂胸、古服古行、仙风道骨的形象也必然会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为我传递源自他那独特的精神世界深处的缘在讯息。

讣闻丨张祥龙先生逝世

当代“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张祥龙先生,于2022年6月8日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先生治学广泛,著述等身,以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的相互激荡与会通为方法,归本于儒,终成一家。先生是当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一面旗帜,他提出的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的路标,为同道、后学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唐文明】敬悼张祥龙老师

道通天地,与至圣先师同寿,立德功言于九州;思入风云,与海德格尔同游,汇中西印为一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