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是一部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该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只是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
林忠军教授沉潜数十载撰写成的皇皇巨著《周易象数学史》终于付梓,是著乃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部着眼于象数学发展、流衍的通史性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回应了海内外周易研究者的内心呼唤。
中国古代礼学著述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多者,当推江苏金匮(今无锡)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1702—1764年)的《五礼通考》。以台湾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而言,《五礼通考》占据了其经部第129册至第136册近8册的容量,共计7317页。若以每页670字算,总字数在490万字以上。
本书在充分反思疑古思潮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出土的简帛文献资料,在重新厘清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孔门后学在不同层面对孔子思想的多元诠释予以梳理和辨析,揭示早期儒家哲学的复杂面向与多元嬗变的内在脉络,进而把握其多重分化与整合的发展理路,以及不同学派之间互鉴互融的内在关系,使得早期儒学中孔门后学的学术传承与学派分化的面···
透过眼前这部新书,不难发现《要命的地方:家庭、法律与生育》一书的作者赵晓力教授借助法律学者特有的细腻,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挖掘出背后的法律问题。其中尤其让我感兴趣的那几篇文章,深入小人物现实生活的分析,讨论了数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性,分析现代思想所批判的封建礼教如何影响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永嘉学派的衰落,跟它的崛起一样充满戏剧性。温州作为荒僻之地,自设郡以来长期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在历史进程中几无存在感。然而到了两宋,短短两三代人时间便崛起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儒家学派。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而“文化自觉”则是一个民族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其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反思和提升。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缺少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民族···
在儒家圣贤中,仲子(子路)是孔子最重要、最亲密的弟子之一。也许《论语》和《孔子家语》每篇的题目都有某种特定的隐喻,我注意到:《论语》有《颜渊第十二》和《子路第十三》两篇,《孔子家语》则有《颜回第十八》和《子路初见第十九》两篇。这两部重要的典籍如此编排,有没有编纂者的特殊用心呢?
由于孔子删在前,汉人推崇在后,《诗经》成为“六经”之首,而《诗经》学经历汉学(汉唐)、宋学(宋明)、清学和“五四”以后的现代诗学等发展时期,一直是学界研究阐发的重点、热点,《诗经诗解》则是许总教授在新时期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诗言志,歌咏言”,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自诞生伊始,就有无数先贤对其进行注解。许总老师新作《诗经诗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读《诗》的另一种可能。
两千多年来,《论语》浸润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青少年读《论语》,可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感知圣贤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的智慧与启迪。学者、儿童文学作家刘耀辉撰写的《少年读论语》就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论语》读本。该书引领青少年走进《论语》的丰饶世界,在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故事中读懂《论语···
年少十五,喜读《论语》,至乎今日,已四十余年。不只是自己读《论语》,后来也教学生读《论语》。读之、讲之,感其意味,体其意蕴,明其意义,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证会。
经典诠释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立言或思想创造的基本途经和方式。作为宋明理学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朱子最重视的经典应属四书,他一生花费很大精力来诠释四书,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是其代表作,在后世六百多年中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蓬瀛阁刊本)之“自序”有云:“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
作为孔子的故乡,“东方圣城”曲阜在千百年郁郁文气的洗礼中,留存了诸多与孔子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孔庙、孔林、孔府、少昊陵、周公庙、尼山、颜庙等处,至今尚存有不少与孔子、与儒学相关的碑碣石刻。
杨朝明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最终成果《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历经十载,终于面世,是传统文化领域的一件幸事。该书资料详实,印制精美,是一部珍贵的儒学参考文献。
在曲阜读书、工作20多年,不时地徜徉于“三孔”等胜地,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碑碣。不论是带领学生还是陪同师友去“三孔”,每次面对一些重要石刻,都要观摩良久,辨识文字,寻找其中的历史信息,感受其中的文化温度。
貴州威寕梅志仁兄敬慕從學蔣勿恤先生,因暇整理先生著述目錄為編,是所見目錄之全者。茲稍加核校發佈,以饜學者瞭解之心。嗟乎!當年吾謂大陸儒家“南蔣慶,北陳明,中有康夫子(曉光)”。二十年過去,蔣勿恤、康夫子之書均移師在海外出版,不禁再有大陸儒學“花果飄零”而渡海外“靈根再植”之慨。然則,海内出版機構予以關注是為盼也。
儒者的生命,除了体认文本中的“道”之外,还必然有赖于同“证道者”“先知先觉者”生命的亲近,从而获得真正的体知。“以生命点燃生命”便成为儒家传道的一种诠释活动。而这样一种“中国特色”,使得中国诠释学有了自身的价值。
1989年《梁漱溟全集》开始出版,1993年得以全部出齐。这是中国文化史、儒学史上的大事,其意义必将愈来愈受到重视。组织此项工作的,是民间学术机构中国文化书院;统筹、主持其事者,为时任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学家庞朴先生。庞朴先生作为《梁漱溟全集》编辑、出版的主持者,对八卷、五百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