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伟】享受思想丰富的人生——《有思想的生活》简评

本书认为智慧生活的培养开始于“内在性”和安静和反思的隐蔽空间,休闲才能深思。她谈及好奇者(curiositas)和勤奋者(Studium)的对比,这似乎对应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热衷引人注目的景观者和真正哲学家的区别,一个热衷热闹的景观,满足暂时的欲望,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探索真理的研究拥有巨大风险,带来的结果是疏远朋友、家···

【吴飞】生命与命脉之间的法

赵晓力相信,至少在古代,礼教曾经建立过井井有条的秩序,那时不仅人们服膺礼教,以此规范自己的心性结构,而且以礼入法,形成了准五服以制罪的中华法系。随后关于窦娥和舜的两篇文章就意在描述这种礼教起作用时的状态,也不是仅有美好,而是仍然会有情礼冲突、礼法争论,也会有冤案以及对冤案的处理。张力的存在,并不足以否定这种秩···

【刘增光】《〈孝经〉学发展史》绪论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天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者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职是之故,对20世纪以来的《孝经》学研究总体状况做一梳理,不仅仅是对先行者研究成绩的尊重,对于澄清和彰显本文的研究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朱杰人】他山之石 ——读《〈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有感

宋代理学上承孔孟之学,进行了儒学文化价值重建,其学术思想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两人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共同编纂的《近思录》十四卷。该书选辑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先生精要之语分类编集而成,也是朱熹思想逐渐成熟的结晶,在我国长期得到尊奉。

【谢钊馨】版本学与学术史相结合研究的创新之作 ——程水龙《<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近思录》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二人共编于寒泉精舍的理学著作,完稿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殷慧 刘文鹏】东亚礼乐文明的交流互鉴 ——评《东亚〈家礼〉文献汇编》

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举世瞩目,从“六经”到“四书”,从孔子以仁释礼,到朱子礼理双彰,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吴震、吾妻重二、张东宇共同主编的《东亚〈家礼〉文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并于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

【杨富荣】《孔子家语·五仪解》解读及时代价值

最近几年,有个词非常热,叫“国考”,即指每年举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

【王化雨】思想学说、社会实践与时代脉动——读《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蒙文通先生尝引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语论治史之法曰:“观史亦然,须能从波澜壮阔处着眼”,“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的发展说个大概”。能否找准历史发展的关键变化节点,直接决定着史家能否对历史演进过程形成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诸多事物往往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

【章关键】面向未来,必须“知几”“通变”

哲学的产生皆有本原,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本原始于希腊先知之见,则中国哲学的本原始于“三圣三古”之说。本原不明,其流不清。返本归原,直道而行。以中国哲学言,返本,就是返中华第一经典《周易》之本;归原,就是归孔子精心传述《易传》之原。

【桂方海】古史辨派的一份学术遗产

张西堂(1901—1960)是成就斐然的经学史家,对诸子百家之学也有精深研究,同时他还是古史辨派的重要成员。《张西堂全集》体现出的“古史辨派”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值得重视。

【周溯源】《论语新说》: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

线装书局新近推出了文史专家夏新先生新著《论语新说》。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儒家“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方法论相结合,回首人类文明长河,联系世界政治,检视孔子及其儒学,既具历史眼光,又具世界视野,是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颇具新意和亮点。

【李耀南】融汇中西的哲学创构 ——评张汝伦《〈中庸〉前传》

《〈中庸〉前传》(《中庸》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是张汝伦先生所事《中庸》研究的奠基之作。张汝伦数十年来耽味史上经典,潜研中西哲学,远寄冥搜,神思独运,著作等身。

【贺桂梅】一座会通当代人文思想的桥梁 ——读《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

收到《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之后,我一直在慢慢品读。之所以读得慢,一是因为这三本小书经得起反复品读和仔细揣摩,另外因为编选的文章和小开本的装帧形式很方便阅读,在略有空闲的场合随时都可以打开看上一两篇。

【段重阳】自然本性与历史 ——读陈赟教授《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人朝向超越者的体验之差异一方面塑造了不同的超越者(如“上帝”和“天道”之别),另一方面标志着不同的“自然本性”,历史则是这种不同的超越体验所展开的场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源性反思所达至的地基就是人自身的超越性体验,而对于西方“逃离的形而上学”进行的批判所呼唤的就是人之真正的自然本性。

【刘寿曾】仪征刘氏遗稿汇存2

李联琇(1820-1878),字季莹,江西临川人。咸丰七年(公元1857),李聮琇视学江苏,按部扬州,刘寿曾以经解、诗赋受知李氏,补仪征附学生。同治四年(1865),李氏主讲锺山书院,与刘毓崧“谭艺,过从甚密”,并数数念及刘寿曾。同年秋,寿曾奉父命,趋金陵,谒李氏于书院,齿弟子列,燕闲侍坐,论学道古,时有所闻,因仿《郑志》,“条···

【许萍】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 ——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20世纪的中国,崇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漠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致使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度花果飘零。

【李康政】明贬暗褒,孤愤独抱 ——王夫之绝笔散文《船山记》浅释

2024年的第一个周末,湖南王船山故里研学基地理事长胡国繁先生在雁城国家高新区的科创智谷新辟场馆,我与王、章二先生往贺。在新年新场地的新气氛中,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们通读《船山记》,觉得这篇“记”很有特色,与曾经熟读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有不同,国繁先生追问,有哪些不同,我一时不敢作答。···

【黄玉顺】“太极”观念的当代哲学省思 ——《周敦颐太极图讲记》读后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太极”这个词语来自《易传》,虽然也是宇宙论概念,却不同于周敦颐的宇宙论。但无论是本体论还是宇宙论,都是存在者化的观念,因而都面临着当代哲学之前沿思想的解构。

【虞万里】《蜀石经集存》序

汉、魏、唐、蜀、北宋、南宋和清代的七朝石经,虽然都以碑石爲载体,但其文本、字体、经传、碑式,与镌刻时的标准文本、通行字体、书写阅读习惯相应,都有一定的变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孟蜀广政石经的特点,一是帖式形态的小型碑石,与汉、魏、唐大型碑石不同;二是经传并刻,以经文大字、注文双行小字面目呈现,亦与汉、魏、唐石经的···

【李华瑞】关于重建北宋经学及学术思想的思考 ——《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序言

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后,研究王安石的热潮持续到今天而未见消退。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文学和学术思想等领域都有建树。但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熙丰时期的变法为主,而对其文学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境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