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齐鲁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由于齐鲁两国作为近邻,又是联姻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进入到战国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为一个整体文化系统,后人将这个整体文化系统称为齐鲁文化。

于晓明会见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

4月3日,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到访济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于晓明在山东大厦亲切会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参加会见。此行是孔垂长三年来首次回到山东故···

孔德成先生纪念展开展暨孔德成先生云纪念馆启动仪式在孔府举行

4月4日下午,孔德成先生纪念展开展暨孔德成先生云纪念馆启动仪式在孔府忠恕堂隆重举行,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市政协原主席、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孔令玉先生,孔子第79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分别致辞,并共同为纪念展开展揭牌。

唯美汉服 唯我小院 ——2023年第四次儒学周会记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人常说,烟花三月下扬州。阳历三月尾,塞北朔州城,张蔡庄耕读者儒家小院,杏花初放,和煦春光,一群家庭国学的耕读者正在召开星期六儒学周会,这是他们今年第四次周会,主题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之一汉服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用小众的力量展示汉服之美,让国风之雅引领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座谈会暨孔子研究院绍兴研究基地2023年工作会议举行

4月2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座谈会暨孔子研究院绍兴研究基地2023年工作会议在孔子研究院举行。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汪俊昌、副校长寿永明,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干春松,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续兵及绍兴文理学院、孔子研究院相关处室(部)负责人、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专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朱建军:炎帝神农文化何以凝系今人?

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为何能成为两岸同胞的重要情感纽带?近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朱建军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专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黄帝陵祭祖为何是两岸同胞血脉相···

位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中华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祭祀黄帝陵已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专访】天水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宁民、天水师范学院伏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志军···

一年一度清明节将至,寻根问祖、慎终追远,以“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成为乡愁的寄托。台湾民众跨越海峡前来伏羲诞生地甘肃天水,甘肃天水亦组织伏羲文化交流团赴台参祭,已是有来有往。

【虞和平】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从李瑾国学“三释”说开去

李瑾的《孟子释义》《山海经释考》和《论语释义》由三家出版社相继推出,这是国学研究方面一次很有意义的成果展示。在三部约计120万字的作品中,李瑾全面借鉴并系统提炼了相关经典2000年来前贤名家潜心著述的精华,同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立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旧学新使命、国学新担当,洞见迭出又不失雅俗共···

奎卯年孔子后裔清明祭祖,传承慎终追远传统

2023年4月5日上午,全国各地孔子后裔400余人齐聚曲阜至圣林家族墓地,举行祭祀先祖活动。参祭人员身着深色服装,怀着崇敬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孔林神道上的万古长春坊,进行全家福合影。

刘长允 著《天下周易》出版暨刘大钧序

全书共25万字,分为七个章节,从周易产生、易学研究范围、易学流派大家绍介、卦爻辞新解、易医同源、海外传播、易学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周易》及易学予以全面梳理和剖析,论说严谨、语言灵动、视野宏阔,读来予人颇多启迪。

理智止步的地方,爱还能前行——张祥龙先生谈中西文明中的神秘体验

理性止步的地方,爱还能清醒。所以关键就是说爱怎么理解,它只是一种原发的情感,还是说情感里面已经包含了终极的真理,就刚才我们说的神秘体验,往往就说你感到你达到了一个终极。这是一点感受。

讲座预告丨陈赟:天经、地义与人情——儒家思想中的具体普遍性

为超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峙,我们拟借助于儒家传统中的天经、地义、人情的三维思想结构来阐明“具体普遍性”的可能性,以为共生与多元的思想提供新的普遍性基础。

第七届河北儒学论坛暨廊坊儒学学会第九届儒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4月1-2日,由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处指导,河北省儒学会、廊坊市文联主办,廊坊儒学学会承办的“第七届河北儒学论坛暨廊坊儒学学会第九届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廊坊市召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姜广辉 著《中国经学史》(全四册)出版暨前言、后记

本书是学界首部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刘青衢】不朽论

道者,形而上也。子曰:“下学而上达。”下者形而下之器,上者形而上之道,求道有门,须在形而下中寻找一个切入口而上遂天道,才能真实切己,才是自得之学。这个形而下的切口就是生命的触动,包括正面的奋发与反面的击打。得失、荣辱、成败、智愚、美丑、夭寿、贫富、贵贱都是生命的焦点,都能触动人,但不是最根本的触动。最根本的触动···

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2023年4月8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本次会议由青岛黄海学院承办,青岛黄海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孟子研究院、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政协、临沂市兰陵县政协联合主办。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林桂榛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余治平】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纠正儒学哲学化诸多偏向,走出一条复兴正路

上古圣王都是儒的现实化身和杰出代表,伏羲、女娲就是最早的“大儒”。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或“孔颜并称”,则显然有利于还原儒家兼有礼乐刑政、道气心性的饱满内涵和博大体量,可以还原儒者的本来面目,纠正长期以来儒学思辨化、玄理化、道德化、哲学化的诸多偏向,因而可以走出一条儒学复兴的正路。

【张晚林】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基于郭店楚简的考察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三期开讲

2023年3月26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3期举行。本期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杨海文先生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昭博···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