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麓”与“北关中”的时空对话—— “关中书院大讲堂”首讲开坛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来到书院,结合自身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间推动岳麓书院现代复兴的经历,以《“继承·创新”传统书院如何走向未来》为题,开启了一场“南岳麓”与“北关中”的时空对话。

【房伟】重构孔孟之间的儒学传承——读宋立林教授新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

孔孟之间的这段“留白”是儒学研究必须讲清楚的关键环节。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正是对儒学史上这一重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著通过对“孔门后学”学术传承与思想特征的精准把握,更加丰富且立体地呈现了“孔孟之间”一个多世纪的儒学发展与诠释史,这对于学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庆新 著《信仰与秩序:中西文明对话与会通的思考》前言暨后记

本书有两个基本论点:第一,虽然儒家思想与西方古典思想有诸多重要不同,但它们的一些理念对于建构和维护人的内心道德秩序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通过比较孟子政治思想和以洛克和康德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本书认为道德原则对于先秦儒家政治秩序和近代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建构也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曾子学刊》(第五辑)征稿启事

稿酬:本刊采用匿名评审制度,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2000元/篇。截稿日期:2023年5月30日。投稿邮箱:zengzixuekan@163.com。

【黄玉顺】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

要将实践哲学视为真正的第一哲学,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真正彻底地重新理解和解释“实践”,即真正彻底地回到“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观念视域;这同样适用于儒家的“功夫”观念,即“功夫”被理解和解释为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事情。

【王文意】文武周公时代与诸子发生学

前轴心时代特指文武周公时代,与轴心时代一起构成了先秦时期两座思想文化高峰。前轴心时代的史料相对此前此后的历史时期而言,呈现出高质高量的特征,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众多先秦传世经典。同时,前轴心时代的圣君贤臣也是先秦诸子追述和赞颂的主要对象。

【戴卡琳】轻重肢体:中国古籍中的权衡隐喻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籍中权衡身体部位(如指、臂、头)的隐喻。当前西方汉学界对这个议题的认识主要来自葛瑞汉对其修辞功能的分析,以及方丽特对某一类型的“权”的理解。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墨辩》里两段残缺的材料。本文关注的是《吕氏春秋》中涉及肢体轻重权衡的故事,这类故事总是被用来强调生命和健康的价值,有相对一致的论述结构,可···

【刘训茜】非墨与忧时:陈伯陶及其《孝经说》述论

陈伯陶1926年所作的《孝经说》,通过阐发“孟子本《孝经》以辟杨墨”,反击了当时流行的墨学思潮,同时批评“毁家”和“非孝”论述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人伦。陈伯陶认为,《孝经》并非限于仁孝事亲的伦理范畴,而是维系道统之关键,因而想借《孝经》昌明圣贤人伦,从而应对他所认为的“人心日泯”的局势。

【杨泽波】再议“终结” ——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五

在牟宗三研究已大规模开展数十年的情况下,无人可以否认牟宗三思想的价值,但切不可将其视为哲学的“顶峰”,否则无异于杀死了哲学,从事的不再是学术研究,而是神学崇拜了。

【格温德·林·格雷瓦尔】死亡时尚

“时尚”这个词往往让人毛骨悚然,背脊发冷。我的意思不仅仅指知识分子而且指普通大众。时尚为虚荣心、消费主义、肤浅薄情、女性化、诡辩术、江湖骗子擂鼓助威,使其大行其道。当然,听到“时尚”这个词时,你大概不会想到哲学。

【罗布·博迪斯】痛苦政治学

疼痛经验并非人类独有的东西。疼痛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动而有所变化。详细阐述这个历史能揭露人类痛苦的政治学,它位于人类衡量、确认和抛弃痛苦体验的各种尝试的核心。

【德安博】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著《失败颂》简评

《失败颂》将在每个读者身上激发批评性反思,为其提供一点儿都不狭隘的教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不是对自我以及现有观念和感受的称赞和恭维,相反,它以愤世嫉俗的、令人担忧的、可能带有救赎色彩的方式挑战我们的成功假设:你可能失败,就这么简单。

【韩星】建议四川宜宾修复唐君毅旧居,建立唐君毅纪念馆

唐君毅学术面对近代以来欧风美雨的冲击,一生守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人和学问,都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金庸评语),应该让人们了解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升宜宾的文化内涵。

【吕宗力】纬书思想呈现的多彩世界——评任蜜林《纬书的思想世界》

《纬书的思想世界》对纬书观念体系作出全面梳理,对其思想源流进行了系统考察,其广度和深度应该是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然,纬书思想体系庞杂,包罗万象,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还很大。

【任蜜林】孔子“性相近”说的历史诠释与思想新论

从《论语》及相关材料来看,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之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这说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这也是实现仁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具有这种先天情感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就···

【田飞龙】总体国家安全与香港繁荣稳定

稳定是安全秩序的概念,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有一定的安全自治能力,但从根本上而言无法独自应对来自内部本土势力和外部干预势力的颠覆性挑战,占中运动和修例风波证明了这一点。进一步,香港稳定也是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香港平台上存在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这一层面客观上需要国家法治力量的介入。

【方礼刚】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意义

阳明心学不同于理学的心性论、工夫论。“心即理”是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知行合一”是阳明道德哲学的实践论,“致良知”是阳明道德哲学的价值论。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深入研究阳明心学有助于涵养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重塑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处理当前的国际关系。

【李清良】孔子的诠释自觉及其历史影响

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由此,诠释活动便成为“学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动。这种“为学”观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学”的自觉,又由“学”的自觉而···

朱承 著《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增订版)》出版

《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增订版)》是《阳明文库》学术专著系列其中一册。本书认为,虽然不能简单将王阳明哲学思想化约为某种政治哲学,但王阳明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向度。这一向度呈现为,在政治理想上向往“万物一体”的人间秩序和“三代之治”的治理模式,同时期待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圣人”的盛景;在基本政治主旨···

【刘梁剑】全球文明倡议,以“道”观之,以行成之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俄媒体刊发的署名文章中提到,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提出“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后,“又相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