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乃是“文格”与“人格”上的自我救赎和最终完成。
《先进》这一篇与礼乐及礼乐背后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通常说《论语》是有内在逻辑的,作为《论语》下半部的开篇,这一篇非常重要。首先要理解这一篇是如何引领下半部《论语》后9篇的。不止本篇,而且整个下半部的10篇都是有内在的逻辑的。第二,这一篇与礼乐有关,这一篇的主旨就是礼乐。
为政”兼具伦理与政治的特点致使以上五个观念之间彼此相涉。观念演变轨辙的背后是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五者之中,“天下”具有统摄地位,其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天下主义”、“天下秩序”的狭隘化样貌。“天下”的规范性使为政者把“以民为本”、“天下为公”作为施政方略,但由此导致的公私不分、家国一体、礼法纠缠构成了古人的生存处境···
本文梳理了社会学将中华本土宗教作为独立实体研究的学术脉络,提出从中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之内在机制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认识和解释中国本土宗教并进行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本文指出“神道设教”原则下政治伦理与信仰教化之间形成的耦合关系,决定了在中华民族格局下的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中的宗教信仰体系的走向。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学的特质有四个方面: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王夫之阐发《周易》经传的思想,把宇宙看作是生机盎然、永远运动的宇宙,强调自然、社会、人生之变动不居,肯定与时俱进的儒家精神。其“天地之化日新”之精神内涵的动静观、矛盾观及“乾坤并建”“两端生于一致”的宇宙观及思维模式极有价值。
兹先简述伦理政治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原则,然后以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孟荀的思想为例论述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五个组成分(内圣外王、君子之治(德政、礼治)、核心价值“仁”,治理目的“人人向善”和至上神“天”)以及作为伦理政治“合法性原则”和“合法性理由”的“仁政”。
宋人对《家语》的看法依旧与礼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随着礼学自身学术视域的演进,宋时的礼学风貌已大异于唐,对《家语》的关注焦点,也从经典内部之歧说造成的礼制争议,转到对原属于《礼记》的《中庸》的分篇上去。在此有必要先对唐宋礼学的发展变化及宋代经学的整体特征作一简述。
文章对古希腊宗教神话、犹太教和儒教的形成原因、内涵特点及历史影响给出描述分析,认为《易传》“乾父坤母”命题即是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从文明论的方法论视野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视角对这一切进行论证分析,无疑有助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性和方向性,而在人类文明谱系中达成对中华文明之独特性及其意义的理论把握,也有助增强文···
船山哲学中的“自然”意味着一种与“人为”不同的自发性运作方式,它无法为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为作为根据的终极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种自发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为指向的秩序,后者指向一种在终极层面无为自然的宇宙观。
现代教育是否还需要保留经学课程?经学课程适用于大学、中学抑或小学?经学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都在民国“读经问题”的讨论中引发广汎争议。唐文治在民国“读经问题”的讨论中是力主读经的一位代表人物。自然,经学的现代学术定位也是唐文治必须面对和回应的问题。
现代经学面临两个突出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经学内部长期存在的汉宋之争;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回应西方科学方法的挑战。作为晚清民国之际江南地区著名的教育家和经学家,唐文治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他的治经方法旨在超越汉宋之争而回归孔子,在“孔门家法”的旗帜下,他以孔子及孔门经说“大义”为归,既超越了汉宋,也会···
孔孟之间的儒家人物从总体上讲都把人性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因而都集中讨论人性的价值指向问题,给人性作善与不善或者说善与恶的价值判断。
各位同道,晚上好。非常荣幸来到汲古公益讲堂,跟大家分享《诗经》,主题是女德与政治(或者说王治)的关系。今天是西方所谓的父亲节,似乎在父亲节讲这个主题有些格格不入。但是男与女作为人类性别的两极,永远纠缠在一起,当它遇到政治时,就更加复杂。我们今天就试着来理一理传统政治格局下的女德问题。
王阳明承认心之本体具有虚无的性质。但是,他所说的“虚无”并非为纯然的否定,而是指本体的超越普遍性。阳明承诺本体虚无而不碍价值生成之观点,实有助于对虚无主义症候的反思及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的二维,对礼的理解在后世亦分化为二,宋明理学强调主敬穷理,侧重从个体修养的意义上说礼;清代乾嘉汉学则强调礼让,侧重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上说礼。乾嘉汉学在反思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让为人道之最大者”、“礼论辞让,理辨是非”、“以礼权理”、以让为核心的新四德等诸多观念,深刻揭示了理学天理论在道德修养、政治···
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学发源地;伊洛圣地则培育了二程夫子。近千年前,二程夫子继承孔孟,创立洛学,经朱夫子集其大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标志。孔孟和二程分别是儒学道统的创立者和继承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0月16日,“《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涛教授发表题为“关于《孔子家语》的再认识”的主旨演讲,现予以摘选,以飨读者。
10月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支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主办,中华孔子学会论语学研究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洙泗书院承办的“《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孔子家语》新的研究认识,分享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古今学者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尤其是朱熹赋予“未发之中”以“道之体”的神圣地位,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看法。本文对此一传统思路提出质疑,主张如果走出对中庸词义的过度迷信,可以发现《中庸》一书层次分明,从头至尾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至德为归的基本线索。
文昌在海口的东南方,按照文王后天八卦,东南方是巽卦,正是台风开始和登陆的方向,也象征着东南方是文化昌隆之地。可以这么说,每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的时代,都是东南风、或者是东风劲吹的时代。数年来,中国的火箭从这里升空,预示着未来的中华文化也将从这里凭借东风升空。今天,儒家学者和儒家组织的推动者们齐聚文昌,见证儒家文···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