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朝明:祭孔为何历久弥新弥广?

祭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在各地的孔庙和文庙等场所举行的祀典。近年来,越来越多喜欢中国文化、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当地的文庙、书院等地参与祭孔活动。

【专访】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路则权:孔庙十三碑亭碑刻为何有少数民族文字?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儒家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历代崇儒的见证,而坐落其间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内陈列大量碑碣石刻,记录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庙祭庙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除汉文外,还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的碑文。

【专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也可从“功夫”的角度诠释。怎样帮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上述话题。

【赵翠翠】家族式个人主义——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如何从传统伦理型人格走向现代平等式个体,在完善个体中建设个体与家庭神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良好的中介机制及其文化心态,关系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与道德自觉,更关系儒家价值振兴、中国精神建设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演进。

【葛诗嫣】“儒教”空间视角下的汤岛圣堂研究

儒学的海外传播带动了“儒教”空间的布局与结构移植域外,在延续原生“儒教”祭祀传统与教育功能的同时,又形成适应当地需求的表达形态。以“庙学合一”为主线,汤岛圣堂在文脉特征、仪式功能、人才选拔、圣贤信仰等方面展现了“儒教”实践的具象,并在祭教关系的张力中完成了其在地化。

【张天舒 陈霞】“家”的失落与回归——易学与家哲学的现代转型

“家”一直是中国哲学思考和回应的议题。在易学体系中,“乾坤六子”象征着家庭伦理角色及其组成结构,“当位”“应位”等爻位关系暗示着使“家”维持和谐稳定的伦理准则。卦爻是对家的模拟,又反过来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行为及相互关系。

【孙磊】“大一统”与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构建

“大一统”不仅构成了传统中国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明宪法。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成熟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汉代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经学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根基,王道是政治体的核心价值认同,天下是华夏政治文明的最高合法性诉求。

【王凯立】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论及其时间维度的突破

儒家强调生生不息,其背后的理想时间体验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结构,难以在存在论上与凡俗的时间体验相区分,这构成了儒家工夫论的难题。相较于王阳明主张以「断」生「续」,朱子「断—别—续」的时间对治模式更为警惕于凡俗时间体验的根深蒂固,二者代表了儒家工夫论在时间维度上的两种重要理路。

【傅锡洪】即用是体:宋明儒学视野中王阳明“良知”的意义

良知被视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宗旨。单纯从其是本体的角度不足以揭示出其在阳明思想中的重要性。事实上,“良”意味着其后的“知”直接发自天赋之性(即本体),因而是充分、准确地表达了本体的内容的。“充分”和“准确”表现在它自然能有力地推动人以正确的方式行动。故使得“知”虽然是作用但却具有了本体的意义。

【张昭炜】哲学、功夫与治欲——世界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

中希哲学对于欲望的定义、欲望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区分、应对禁欲主义的冲击、治欲的方法、治欲动力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哲学在以礼治欲、理欲两战等方面具有世界性的哲学贡献。

【孙思旺】汉代今古文《尚书》篇卷问题再订

寻讨《尚书》学源流所要攻克的第一座要塞,是汉代今古文两系的篇目原貌及篇卷析合问题。这个问题不予考明,《尚书》学的历史便很难获得清晰而可信的梳理。

【曾海军】《论语》伤痛观念的哲学阐明

恻隐之痛乃仁之为体最显豁的开端,乃至于径直地就是仁了。伤痛观念由此获得更为鲜明的哲学品格,其与仁的本体地位息息相关。既要肯定对他人生老病死怀抱的伤痛,同时也要着力加以节制,不能任由其陷溺。

【郭振香】知识论对良知学的补充——以方以智“知”论为中心

方以智认为龙溪之学对“圣人”知识维度的弱化,偏离了孔孟仁智双显的主旨精神。他以“乾知大始、三德首知”等为论据,证明先秦儒学将“可学可虑”之“知”列于至尊至贵的地位。方以智从“知”的主体、工夫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知识论体系的自觉建构。

【廖晓炜】性善说的强化与弱化:从荀子到董仲舒

性善说旨在说明人性中先天具足为善的能力,理论旨趣上颇合乎康德伦理学“应当蕴含能够”这一基本原则。思想史上,该说往往被强化为这样一种观点:人于现实中必然会为善,因而礼义、王教乃至一切后天努力均为多余。荀、董二子都是基于对孟子性善说的这一强的解读而对其予以批评;为说明后天教化的可能性条件,二家又不得不肯定人性中包含···

【邱维雯 摩罗】程朱理学视域下“失节事极大”辨正

考察《河南程氏遗书》中程颐的言论,可以推断出程颐并不反对妇女改嫁。当代学人对程颐产生误会的直接原因在于将“节”字解释为“贞操”。根据“节”字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将“节”解释为“贞操”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古籍经典中“节”字的使用习惯。分析程颐语录中“节”字的内涵,“节”指征人的品格、操守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于行为而言,是外在行为···

【刘丰】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在三礼学体系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周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重视,北方更是参照《周礼》的政治制度,说明礼对于促进魏晋时期的最终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学的转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的发达这两个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礼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是维系中国文化的统一以及中国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文化因素···

【王国雨】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以唐君毅的论说为中心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只有深刻把握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及其真理性,并主动涵摄机械论自然宇宙观于自身之中,才能使中华文明形态的自然宇宙观获得现代性和有效性。

【葛诗】嫣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以加地伸行的生命伦理思想为中心

随着儒教的发展,表面的礼教性与最初的宗教性分离,使儒教成为一种“沉默的宗教”。在这样的内在逻辑下,儒教的伦理体现出其连续性、共生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使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在具体的道德要求、理性转向与教化功用上彰显出“人间性”。儒教对于人的关心与肯定指引着人们不畏苦难、积极入世,发挥着人间关怀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儒···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六年

[春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鶂)退飞,过宋都。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五年(2)

[春秋]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