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致知”论所关注的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现实情境中增进主体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处理伦理—政治方面的实践事务。道家“无知”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消解知识理性对人的本真生活的消极影响,以达致“体道”的“真知”为境界指向。儒道两家在知识论上的实践智慧维度,彰显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特质,即它是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实践哲学。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麓,肇始于唐,兴于五代,定名于北宋,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绵延于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的建构,涉及体现等级差序的多重活动,这种活动包括祭祀、丧礼,等等,其具体展开则关乎基本的饮食起居。礼对这些活动的制约,也展示了礼自身多方面的规范意义。荀子对祭祀之礼、丧礼的看法体现了理性的立场,一方面,这表明理性主义立场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礼的解释与神道设教观念的···
将《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通识课,这是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学院杜华伟老师践行“大思政课”的有力尝试。既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杜老师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与实效性,这是她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事情。
[春秋]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春秋]十有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春秋]十有三年,春,齐侯(人)、宋人、陈人、蔡人、邾(娄)人会于北杏。
[春秋]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
相较于陆王心学,牟宗三的儒学理论构想更多是借由对胡宏哲学中心性结构的继承与转化,尝试以之解决儒学传统中天道论与心性论如何贯通的问题,使儒家心性之学的普遍性基础得以确立,为重建价值秩序与人文精神提供了基于宋明儒学资源的一种思路与可能。
礼是基于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典章制度与文化样态,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中华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法、礼治、礼俗构成的体系,家礼亦然。
文化交涉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相关讨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化交涉学研究者强调的关键词包括“跨领域”“跨文化”“跨地域”“多对多”“多元化视角”“从周边看中心”。本报记者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郑梦娟和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
[春秋]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春秋]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春秋]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春秋]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春秋]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经]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
[春秋]五年,春,王正月。
[春秋]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春秋]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