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学典:重振《孔子研究》当年的辉煌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2-02-25 18:16:22
标签:《孔子研究》
王学典

作者简介:王学典,男,西历1956年生,山东滕州人。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教授。2018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20世纪中国历史学》《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等。

原标题:《重振《孔子研究》当年的辉煌 ——访主编王学典先生》

受访者:王学典

采访者:张晓芮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2022-01-29

 

编者按:山东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2021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教育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砥砺奋进,锚定“四个高地”建设,扛起“两创”时代担当,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讨会暨纪念《孔子研究》创刊35周年座谈会”成功召开之际,中国孔子网特别采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孔子研究》杂志主编王学典,回眸2021年《孔子研究》创新与突破实践,畅谈期刊未来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大流行的热潮中,《孔子研究》杂志毅然创刊,为研究阐发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一方阵地。35年来,《孔子研究》一直保持着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核心期刊不可撼动的地位。

 

2019年末,王学典教授受邀担任《孔子研究》杂志新任主编,一年多的时间,《孔子研究》面目一新,再次处于引领新时代儒家文化研究前沿位置。

 

新春到来之际,我们走进王学典位于山东大学的办公室,专访了这位当代著名历史文化学者。

 

 

 

重振《孔子研究》在学术界的引领地位

 

坐在我们面前的王学典,精神矍铄,温文尔雅,言谈举止干脆利落,思想一如既往的敏锐和富有前瞻性。“必须重振《孔子研究》在学术界的引领地位!”王学典直奔主题,说话掷地有声。

 

他回忆说,《孔子研究》创办之初的十余年中,在学界的作用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份杂志能像《孔子研究》一样,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方面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它给研究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汇集研究成果的园地,这是史无前例的。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大课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指着案头放着的《文史哲》和《孔子研究》杂志,王学典打开了话匣子。“这两份杂志承载的使命是一致的,当下都承担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任务。”王学典说,尤其是《孔子研究》依托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两大阵地平台,更是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和使命,必须要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几千年演变的故事,讲好40年来中国崛起的故事。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孔子研究》今天面临着和35年前创办之时完全不同的格局和形势,《孔子研究》应该继续处于引领者的地位上。

 

王学典历来反对“编辑部只是一个消极的、次要的角色”的认识。他主张,一个杂志的编辑部要造就一些公共学术话题,用这些话题来吸引作者、吸引研究者,吸引爱好者。学术史不光是作者、学者创造的,编者实际上也在创造学术史。

 

王学典称,过去的《孔子研究》几乎仅着眼于人文主义层面,如思想史、道德修养、人的价值等方面。从2021年实现了新突破,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强化了从经济、政治、法治、社会等社会科学视角对儒家思想的研究。

 

2021年5月16日,《孔子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是王学典到任后主持策划的第一场“学术对话”。著名哲学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在会上指出,“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这一观点的提出,引领了儒学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2021年,在王学典的主持下,《孔子研究》新设“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海外儒学动态”“当代儒学评论”等新栏目,儒学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吸引了一批海内外儒学家和青年学者在《孔子研究》发声,几乎重组了《孔子研究》作者队伍。

 

“百家争鸣”必须落实到办刊实践之中

 

 

 

《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1986年,国务院原副总理,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在《孔子研究》发刊词中写到,“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遗产的总结继承工作,在更广阔的视野之内展开和深入进行下去,必须提倡‘百家争鸣’的方针。”侯外庐先生、冯友兰先生、蔡尚思先生,纷纷在《孔子研究》创刊号中发声,都谈到一个问题——《孔子研究》必须开展“百家争鸣”。

 

“知出乎争”,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所谓对真相的探索,就不能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没有碰撞,就不会出火花。王学典表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一个主要意旨,就是要开展“百家争鸣”,《孔子研究》不是一家一派的杂志,它是整个学术界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园地。

 

2022年,《孔子研究》计划围绕“家庭的价值”展开讨论。王学典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之中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总书记的此番论述为我们挖掘儒学的时代精髓指明了方向。

 

在王学典眼中,20世纪以来中国“家”的作用大大被疏忽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却又否认家庭的价值,这是一个严重的悖论。有人主张,西方社会是“个人主义”,中国是“家庭主义”。“家庭至上就一定是消极的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受惠于自己的家庭,不单在成人的过程当中,甚至在将来继续前行的路上,家庭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这和西方完全不一样。”

 

把“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贯彻落实到办刊实践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百家争鸣”,“家庭至上”还是“个人至上”,让不同意见浮上水面,走向平台,大家一起碰撞观点,再讨论两者之间的优劣、缺陷,把它呈现出来,这是《孔子研究》未来要做的一项工作。我们将来还会做各方面的努力,鼓励大家就不同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推动学术的繁荣。王学典如是说。

 

让《孔子研究》具有“烟火气”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我们长期以来把儒学看作是一套道德哲学,大大低估了儒学的作用。”思维敏捷的王学典以为,自由主义社会的发展理念是以个人为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光大,是以天下为中心,考虑的更广远。儒家思想不是单纯的道德伦理的哲学,而是以“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思想的一半是“修身”,另一半是“治国平天下”,是对“天下大同”“太平社会”的追求。

 

王学典着重谈到,应该怎么样使儒学生活化,介入到当下的社会历史的创造当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儒学特别强调身体力行,首先要亲自去做,树立一个表率、引导的作用。从孔子、孟子以至所有的儒学家,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都是“行重于知”,在行动当中取得认识、深化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儒学”缔造了一种儒家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它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所以让《孔子研究》具有“烟火气”,就要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

 

“今天,能不能创造一个基于儒家背景的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主张儒学必须生活化,必须走向生活,然后才能获得活力。”王学典深入浅出的指明,在今天,儒家文化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儒家思想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成分和最基本的价值并没有过时。如何做人?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做个君子,做个贤者,做个有操守、有境界、有品格、彬彬有礼的人!这些要求并不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过时。所以,绝不能把儒家思想当做一个僵化的、已经逝去的学问来研究,我们要发掘儒家思想在今天的民众生活、大众生活当中的遗存和遗产,并激活这一“遗存”与“遗产”,使它有利于整个社会,特别是基层社会的综合治理。

 

对于《孔子研究》杂志,在提升国民素养方面如何发挥作用,王学典也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孔子研究》将强化“礼乐文明”栏目,系统展开对中国历史上的“礼制”的研究,强化儒家思想和新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指导当下礼仪中国的重建。

 

竹而有节,其中自然;人分老少,岂曰失序。孔子强调的“礼”的核心思想,就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什么事。比如,身为领导应该如何履职,身为员工应该如何尽责,身为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子女,身为子女应该如何对待长辈,这是“礼”。当下,只有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义务,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王学典坚持,《孔子研究》所有的努力,都致力于如何重建一个“斯文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重新确立华夏民族五千年礼仪文明在世界的引领地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民族复兴的内涵,“《孔子研究》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这是我们下一步的考虑。”王学典说。

 

加大比较文明研究力度在文明互鉴中“以人鉴己”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耀了悠悠五千年,今天,我们“以己鉴人”比较多,“以人鉴己”还比较少,这一倾向并不健康,这是王学典提出的一则观点。

 

《孔子研究》是中华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未来必须在“文明互鉴”的理念之下,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王学典认为,“文明互鉴”的理念隐含了一个命题——“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文明互鉴”就是既要“以己鉴人”,也要“以人鉴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我们要抛弃西方中心主义,但是也要避免滑入华夏中心主义,要在西方文明视野之下,审视我们固有文明的不足和缺陷,不可变成“文化一家独大”“文化自大”。

 

《孔子研究》还要加大比较文明研究的力度,挖掘一批从文化比较角度研究西方文明的文章。王学典坦言,要加大《孔子研究》编辑部的开放力度,不能关上门来去研究孔子,必须把儒家的思想放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下去观察评判,何者可取?何者可弃?然后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来。同时,《孔子研究》还要展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化内部各“版块”之间的对话,包括儒学与墨学、儒家与法家、儒家与道家等方面的对话,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相信《孔子研究》会比2021年做得更好,同时,我们也要为未来打开更广阔的大门,创造一个新的学术氛围,重振它在80、90年代在思想文化界的地位,将《孔子研究》打造成为中国顶尖的杂志。”王学典对《孔子研究》的发展态势持有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坚信《孔子研究》将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发挥旗帜作用,做引领儒家文化研究的风向标,在2022年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