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浩】《论语》的诗性品格

孔子曾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的论断。那么《论语》作为儒家学派,乃至中华传统的经典之作,也具有鲜明的诗性品格。孔子不仅引述诗歌,还教诗、论诗,活出了高层次的诗境。

【陈嘉许】《周易》里的妲己

象辞说,“夫征不复”意谓“离群丑也”,“妇孕不育”意谓“失其道也”,文王羑里之难,陷入了小人的包围,因为商朝变得无道了。“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同时暗涉妲己品行对纣王的负面影响。

【李宗刚】穿越文化时空阻隔的思想对话 ——评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之《游···

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文化的活力,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人们积极探索阐释中国传统经典的新路径,其中,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游学四孟》便在这方面作了值得肯定的积极尝试。

【郝思斯】心不可乱 则利至而必知 害至而必察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古人讲:“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7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刘子珍】君逸臣劳:晚周诸子共识背后的“舆论战”

晚周诸子百家争鸣,彼此诘难,势同冰炭不同器,但他们在君臣孰劳问题上却表现出难得的一致。“君逸臣劳”论调在晚周诸子著述中频见,俨然成为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如《管子·宙合》曰:“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劳,故立于右。”《荀子·君道》将“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视为“人主之要守”

【丁纪】《中庸》首章说

癸卯理学班第二场,毕冉主讲大本达道,我略加评议。评语虽匆遽间出之,似非毫无可味者,因追记并稍完其意如次。

【李金飞】文化火种的传承:南宋的以“道”建“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合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支撑。尽管中华文化不能仅用儒家文化所涵盖,但儒家文化却占据了核心地位。

【许进安】冯友兰和他的旧邦新命

河南省唐河县城西北部,有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不起眼的外型,却是中国的一片文化高地。这里生动的展览能把游客带入到真实而又玄妙的哲学天地间,这就是冯友兰纪念馆。

【谢天鹏】班固评屈原“贬絜”应为“耿絜”

班固《离骚序》云:“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其中“贬絜”语焉不详,古今学者唯汤炳正先生有所考证,他在《楚辞类稿》中论定“絜”当为“清洁”之脱误。“洁”繁体作“潔”,“贬清潔”脱去“清”字与“潔”之偏旁,即成“贬絜”。

【史金波】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西夏文是宋辽夏金时期西夏王朝创制的文字,记录西夏统治民族党项族的语言。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于明清之际消亡,融入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

【余东海】做好人不必求好报,做好人必然有好报——因果微论

好报包括物质性、功利性、精神性好报,都是道德的副产品。“君子固穷”不能那样解释。这里的固与“小人穷斯滥矣”的滥相对,是坚固、不动摇的意思。“君子固穷”与孟子“贫贱不能移”近义。

【隋云鹏】“三皇五帝”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就显得特别重要。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

【龙大轩】“无讼”的法律智慧

如果你去安徽省桐城市,会看到当地有一条古风犹存的小巷,旁边的石碑上刻着“六尺巷”三个字。2007年4月,六尺巷被列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象征中华民族谦让美德的实物标志,背后凝聚着“无讼”思想的智慧,是推进当下诉源治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

【徐冬冬】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

【李竞恒】《长安三万里》大火:唐时朱雀大街真有那么繁荣的商业吗?

总体来看,“盛唐”时期的城市街道与夜晚,其实和宋代以后包括现代人熟悉的那种《清明上河图》式的街道与夜市生活完全不同。

【刘洪玮】亲历地震记(附癸卯绝句三首)

癸卯六月二十,凌晨,地震。内子惊觉,曳子乔起,有惊魂也。洪玮方酣酣,不知有震感。内子唤我,曰:「地震,楼晃甚,汝不觉乎?小区户户开灯,楼下人甚夥。」我三人辄下楼,致电父母,亦下楼矣。我返家,收衣物,至地下车库驾车,内子则抱子乔出小区,我五人会于小区南门,驱车至北方街,于街侧停车。停车人亦甚夥,秩序井然,以待朝···

【刘青衢】德教说

人生万事,不学则不能,学则有教,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有三义:一曰道德之教,一曰知识之教,一曰技能之教。技能之教,如训练工匠之类,重在实践,用以改造世界也;知识之教,如钻研科学之类,重在理论,用以认识世界也;道德之教,如为人处世之类,自有其知见与工夫之为一,用以修己安人也。成人之德,在有道德之教···

【王学典】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林存光】浅谈孔子儒家与人的教育

儒家学派本身的发生、存在和延续是与儒学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事实上,在我看来,儒家之为儒家,甚至可以说与其对人的教育、教养乃是一而、二而一的问题。就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来讲,把人文教养或对人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创宗立派之根基的学术思想流派,当首推孔子和儒家,此外还有墨家。

【刘梁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我们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那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其生成之道?这一追问引导我们思考孔夫子和马克思,思考古今中西,思考中国与世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