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汉唐乐府建设中的政治哲学意涵

国家礼乐机关是“乐府”概念最早的指称,且该内涵直至清末仍然沿用。汉、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也是乐府建设与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由汉至唐的发展与嬗变历程中,乐府艺术对于中华文化的沉淀与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值得我们关注。

【上官云】重阳节的小知识:为啥又叫菊花节?重阳糕长啥样?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登高节、菊花节等等,有晒秋、饮菊花酒等丰富多样的习俗。

【周勤勤】《左传》灾害书写中的生态学思想

中国文明史中有绵延数千年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存在智慧,这源于“我国灾害之多,罕有其匹”的历史。

【潘承玉】绍兴与当代阳明文化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精神财富。王阳明(1472—1529)出生于明代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市余姚市)。余姚的邻邑,绍兴府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是诸多文献资料可证的王氏祖居地。

【白宗让】《周易》题名中的整全性哲学意涵

关于《周易》一书题名中二字的含义,历代已有多种解释。本文在简要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全性哲学”意涵。

【陈越光】是谁主持编辑了《梁漱溟全集》

1989年《梁漱溟全集》开始出版,1993年得以全部出齐。这是中国文化史、儒学史上的大事,其意义必将愈来愈受到重视。组织此项工作的,是民间学术机构中国文化书院;统筹、主持其事者,为时任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学家庞朴先生。庞朴先生作为《梁漱溟全集》编辑、出版的主持者,对八卷、五百多万字···

【王彦霞】蘧伯玉与孔子的忘年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蘧伯玉是什么人,能够与老子并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下)

辽宋夏金政权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尊儒家的理念,在制度上共承了“中国之制”,由此凝聚了华夏认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共奉“中国”之号的道路。

【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上)

辽宋夏金时期,诸多政权在自称“中国”、宣称继承华夏正统的同时,逐步完成了对彼此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认同。

【许石林】李光耀先生被曲解误传的一句谦辞

李先生谦虚地说:来南洋闯荡创业的华人,基本上都是穷苦华人,无士大夫读书人之家移民,因此,新加坡用了英国人留下的法治,而没有发挥儒士大夫读书人的作用。

【朱利安·克罗克特】《失败颂》与讲故事: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访谈录

本文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法则”系列访谈的第一篇,该系列访谈专门探讨人类依据一整套不断变化的法则生活意味着什么。我们访谈的对象是那些提出生存法则的人或者深入思考生存法则并寻求扭曲或破坏它们的人。

【张继海】《周易·大象传》是一部君子修身教科书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传就是《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所谓“十翼”,相传是孔子作的。《象传》又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其中《大象传》是解释卦辞的,《小象传》是解释每卦爻辞的。《大象传》和《小象传》原本是独立成篇,后来为了阅读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现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

【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贤认识各有不同。而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则肇始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肖家鑫】古为今用,儒风有新韵(现场评论·文化地标看传承发展⑥)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郑海鸥】勇于创新,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现场评论·文化地标看传承发展④)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是照单全收、简单复古,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九曲溪畔、隐屏峰下,绿竹随风摇曳,簇拥着古朴雅致的朱熹园。

【陈红娟 吴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价值导向上,天下大同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蕴含由个人修身修性到观照天下的价值实现路径。

【孙晓光 娄婷婷】重师崇德 不异中华 ——中华文明对古代琉球王国的影响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动加入朝贡体系并与明清两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来正是历史的见证。

屈子书院讲坛第35期开讲: 张学智谈王阳明的《大学》诠释

10月14日上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5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张学智先生与线下线上41万多观众分享了《王阳明的 <大学> 诠释》。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王世巍】“绘事后素”与中华美育精神

据《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论语·八佾》篇,孔子对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之问的回答,也使用了“绘事后素”四字。自东汉郑玄起,历经唐宋、明清及至近现代,对“绘事后素”释义解读的不息分歧,首先就···

【李含】先秦诗论与乐论的同构及分化

先秦时期,“诗”是一种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乐”除了具有当代音乐之义,还是乐、诗、舞的统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