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简之所以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是因为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不但给先秦学术思想研究带来了重要资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先秦学术思想史,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观念和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饶宗颐先生曾说,包括郭店简在内的大批竹简的出土,将给21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萧萐父先生则认为郭店竹书“几乎···
更名问题在避讳文化中可谓常见,避讳是人类各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相关名物的回避。中国避讳学奠基之作——陈垣的《史讳举例》指出:“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可知避讳文化源远流长。
“先正名而得行礼”。“名号”作为一种简洁的语言符号进入王朝的政治生活,并进一步使王朝的文化观念和理念得到延续、认同和再生,从而让本不具备稳定性的治理手段制度化、规范化。而北魏时代出现的各种名号,不仅是对自身政治理想的表达与权力关系的宣示,更映射出北魏政权对统治区域内各种力量的整合以及社会对这种整合的反馈,对中国历···
在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构成中,仁是一个根本因素,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之道中,仁具有优先地位。那么,仁者为何能够达至“不忧”的心理状态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其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引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朱熹以此解释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推导···
在孔子诞辰2574年,一场因他而起的盛会如约而至。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于2023年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尼山举办。
发蒙是好像是1970年,长沙南区的沙湖桥小学。父母都在自来水厂工作,住在南站道坡宿舍。从家里到学校走路大概需要二十来分钟。从坡上下来的拐角有一个小铺子。瓶子罐子里装着梅子、蚕豆、冬瓜糖之类的零食,现在又都复活了,但不再是从前的味道。
“长沙里手湘潭票,湘乡嗯啊做牛叫”,“里手”“做牛叫”都有调侃之意,“票”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特别褒奖之义。但是,如果湘潭人、湘乡人都属于宝古佬,那么勉强把它解为“勇猛”至少字面上可以成立,古籍就多有“票帅”“票雄”的用法。一直都有办书院的情结,顺义的院子被强拆后有点心灰气冷。现在,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云山院传道受业再续弦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纪念孔子诞辰相关活动中多错称“周年”,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倘若突兀更改反而带来混乱,没有必要。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眼下,应通权达变处理这个问题,采用通行的且使用范围较大的虚岁算法,统一称呼为“年”而不宜用“周年”。
中国哲学研究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也即内卷,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和学术话语“两个陈旧”。克服研究对象的陈旧,就既要发现出土文本,又要吸收文字化程度不高的材料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克服学术话语的陈旧,就要结合研究对象的更新,勇于突破前辈的研究方法,在对他们表达敬意的前提下,另辟蹊径。
五代发生了什么,仁玉最清楚。即使否定墓志避讳,我们也不能简单以墓志为据,因陵墓容易被盗。仁玉墓早被发掘过了。仁玉在时,曲阜还有邈支人在。仁玉下葬时,墓志会是被盯上的目标。仁玉墓志不记邈事,大概既为父隐,亦为淡化邈。若末在后周造乱,那么墓志或许透露了一点信息。
《论语》一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一本“交谈”式的经典。孔子在与弟子及他人的交谈之中,创设情境,将“大道”的智慧具体化,给予人们为人处世的明确指导。
通过儒教思想根脉的溯源,可以看出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与其他宗教圣人创教的依据一样,都是圣人“以通神明之德”领悟宇宙生命根源而开创的终极性的道德教化。
心性论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孟子对于心性的看法异于早期儒家的性情说,本文通过梳理先秦对心性的主张变化历史,将孟子的心性论放在同时代之“横”,历史儒学发展之“纵”两个维度进行对较分析,旨在分析孟子“不忍人之心”具体内涵。
本文不揣浅陋,尝试结合古文字的有关成果,在前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64卦的命名原理。学力所限,不敢以为确论,只希望能对这个问题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中华美学精神是由几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凝练和积淀而成的,而儒家美学在其中占据近乎主导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戊戌十月初九,洪玮撰《船山学大纲》。己亥四月初九,编《王船山春秋学提纲》,九月初四,说《王船山春秋学提纲》。庚子正月廿九,编《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八月十八,说《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
中国哲学重视“家”和亲亲之情,可以看作一种基于“家”的哲学,但并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它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实现的进路,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向。
天高气爽总是在九月,心旷神怡正是那秋的爱意。秋风吹散了酷暑的炎热,留下明净的天空。大地之上,青霜白露,碧树黄花,缤纷璀璨。在这绝美秋色中,候鸟南飞,排云而去,它们岂能不带着深深的眷恋?
《尚書序》:“鄭作《書論》,依《尚書緯》雲:‘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以為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黃帝玄孫,以為不可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