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中国某艺术家在纽约举办个人展览,口号标语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西历新岁元日,友朋时有来贺者,余概以寒山寺钟声作答,以为挙挙问意,藉此清净法音,非特两耳得冼,尘俗尽扫,亦可心智警应,感奋惕厉。不意余之闻钟,亦唤起旧忆,乃至半夜兀寐,往事遗踪,一一袭来,不能自已,遂有以下文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目前全国已有···
文博时空 作者 董译夫 周公出生于商朝晚期。在晚商,“淫祀”成风,一年中有 200 余日都要进占卜,大事小事,也要卜问神鬼才能决定,这是殷墟出大量甲骨的原因。实际上,在商朝后期,被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为“尊神文化”的殷商文化,已经开始变味了。
说起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选官制度,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金榜烂,玉音加,从今稳步上天霞”的科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
元至治三年(1323年)三月,忽必烈的曾孙女、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在大都天庆寺主办一场声势浩大的书画鉴赏活动,后人称之为“天庆寺雅集”。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明年起连续5年没有年三十”的话题近日引发关注。由于从2025年起到2029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是“年二十九”,因此有人将2024年2月9日称作近几年的最后一个“年三十”。对此,受访专家表示,没有“年三十”不等于没有除夕,这是中国历法规律所致的正常现象。
古代也和现在一样,除了平常的公休假以外,也有一些传统节假日,只不过节假日的名称以及放假的天数有区别罢了。拿汉代来说,不但正月岁首有假,其他诸如夏至、冬至、伏日等,皆有假期。
本来涉及春联纸的选择,但今年已迟,恐怕扫众人兴,古人云:“不以独见而违众”,其实也不是什么独见,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常识而已。但考虑到许多人家都已经请人写好了,就别说了。只在年前几次讲座中对现场听众讲过,被称为送了福利。
丁若镛(1762-1836)在《自撰墓志铭》中抒怀道:“夫平生罪孽极多,尤悔积于中。至于今年,日重逢壬午,世之所谓回甲,如再生然。遂涤除闲务,蚤(早)夜省察,以复乎天命之性,自今至死,庶弗畔矣。”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廉”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一些典籍中,“廉”表示一种高洁的道德操守,对于从政者,“廉”是他们在从政过程中要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廉” 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与“礼”“义”“耻”被称作“国之四维”。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也蕴含着深刻而独到的廉政观念。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中,荀子是较多论及“廉”德的一位思想家,···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人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既好美食,又善调制,所谓“东坡肉”,最早便出自其手。同时,对山水情有独钟,即使流放于外,也不忘游历各处。在山东日照的五莲山,我曾有幸循其足迹:据历史记载,他认为五莲山在某方面类似雁荡山,按我的实地考察,此言确实不虚。苏东坡一生虽常处逆境,但依···
公元1050年,王安石任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满,去官返回故乡江西临川,途中游览江南山水名胜,登上杭州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时,远眺钱塘江,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飞来峰》,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展现出诗人“登高望远、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远大抱负,为后来的变法埋下伏笔,诗句流传深远。
蒙文通先生尝引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语论治史之法曰:“观史亦然,须能从波澜壮阔处着眼”,“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的发展说个大概”。能否找准历史发展的关键变化节点,直接决定着史家能否对历史演进过程形成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诸多事物往往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
中国古人历来注重开蒙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即是在强调少时习养对人生的长久影响。围绕着幼儿启蒙这一主题,历代学者先后编撰了许多启蒙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
近读某文介绍明万历年间的《菜根谭》,认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一名言即出自此书。其实,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在各地讲学之时就对此大力倡导,从而形成了朱熹书院讲学的“菜根精神”。其倡导的清廉俭朴的凛然正气,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士风和学风,并下延至明清时期的两岸书院,流传至朝鲜等东亚国家。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诸子百家之思想,而成为中华文化之主流,经学则为儒家思想之渊薮,而“十三经”又为经学之核心。故谈及传统文化复兴和创造性转化,便涉及传统经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接受问题,本文将对此论题作一讨论。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开端,辑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有多首诗记载了当时的官员如何廉洁自律、涵养浩然之气;如何治国理政、赢得民心。这些诗篇对于当代的廉洁文化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普遍接受的文化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