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治天下,半部《论语》用不了,根本用不了!
——兼答杜生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十四日甲申
耶稣2024年7月19日
学生小杜发来信息——
老师,看到有人抨击“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有的哭腔带哼腔,表情夸张,表演到激动处,五官挪位,眼睛鼓包歪斜、皱额吊眉的,嘴巴歪斜都快咬到耳朵了。还有的满口小品味儿,哗众取宠,极力诋辱儒家,丧心病狂的样子,丑态百出。学生无心与之辩驳,但看到评论区许多人为之误导,又不忍心,如见人溺水而不能施救,特请教老师。
复曰——
宋人有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的描述,生动形象,让人如身临其境,见其丑谬。孺子可教!
不过,这些都是孟子所言自暴自弃之人,不必与之辩驳。评论区那些被误导的,大多慧根纤弱、见识浅薄,又懒惰不读书,思而不学,又不通情理,本身就没有明白这句话的必要,你就更不必滥发慈悲之心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都知道出自宋代赵普,然而却不见于《宋史》,即正史不载。据学问家考索野史笔记:一是南宋林駧所撰《古今源流至论》:“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另有注曰:“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二见罗大经所撰《鹤林玉露》:“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将林駧、罗大经话的意思附会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是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剧中人有台词:“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好酒遇上皇》并非以赵普为角色,只是用了这句话做剧中人台词,“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附会以赵普之名,借助杂剧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乡下人勉力子弟儿孙读书求上进的俗语,我小时候就听长辈们屡屡用这句话教导鼓励读书。后读《宋稗类钞》的确有此明确记载。
问题是,为什么这句话会附会在赵普头上,而不是安在别人头上?
《宋史·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就说明,不论林駧、罗大经,还是高文秀,以及后来口口相传这句话的历代儒生、庶民以及杂剧观众,直至乡村愚夫愚妇,都准确地抓住了这句话的大义:《论语》很重要,能治天下、致太平。
愚以为赵普的可贵就在于他面对宋太祖、太宗,丝毫不夸饰博学,诚恳奏对,自己的一切能力智慧皆来自于《论语》。可以说,古今人将赵普归于《论语》的死忠粉,是非常恰当的,赵普才是会读书的千古楷模,不贪多、不见异思迁,就在《论语》中深挖探求、体悟,尤其可贵的是,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并且取得了真正的成就。比起那些史上看起来比他学问鸿富的人,赵普才是最不迂腐的人。而后世尤其是当下,千方百计考索求证,论赵普学问浅陋、事功不高,乃至为人品行不洁者,才是不怀好意的迂腐之人。可以说赵普读儒家先圣书,知其大义而能用,是真儒家,这样的儒者自古罕见。
言半部者,概言其无上高妙也,并非拘于数量而言。此言古人多能意会,而今人多不能;此言田夫野老能知其奥义而今之博学者不知,何故也?盖“好读书,不求甚解”之人,能敏悟其要义,而以歹意分别之心观而疑之者,必不能见其幽微。
盖学者专好以考证矜炫,夸己之博;又多喜矫诬前人之成说以逞己意。至现代学术,一言以蔽之:非晦不足为其学术创见。即明明浅显明晰之事,甚至已如盐入水,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常识自觉,被好事之学者起底翻揭,如搅动池底淤泥,使池水浑浊晦暗,以耸人听闻,搅扰常人平居日常以成就自己学术。这种类似作恶造孽之学术行径,比比皆是。而化繁为简,高度提炼概括,深入浅出,使深涩未明之事理一经剔梳点拨,遂易为人所知悉,已成绝响。概古人所云“以学术杀天下后世”,此之谓欤?
其实,依某之愚见,治天下,哪里用得着半部《论语》!用不了,根本用不了。新加坡李光耀先生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新加坡太小了,用不了半部,几句就够了。(此说详见拙作《李光耀先生被误解误传的一句谦辞》)
愚以为治天下用《论语》一句话就足够了。比如:“子曰:过则勿惮改”。
无论个人、家庭、家族、邻里、乡党、还是社区、社会以至国家天下,其生生不息和繁衍发展,无不是时时刻刻于纠错中前行。纠错即自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不纠错,无以新,新即是命。
但是,“惮改”即宁死不承认错误并下决心改正错误,却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与本能。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惮改”这两个字,阻碍了个人、家庭、家族、邻里、乡党、还是社区、社会以至国家天下的生存和发展,极大地降低了生命的质量和人生的福祉。人世间的一切大小纠葛矛盾乃至死仇斗杀,都来自这两个字。各种撕裂与纠缠、对抗,皆因在明显的错误面前,总有犯错之一方死不认错,而另一方毫无谅恕之量,于是是非不明,道理不清。曹操逃亡途中,初以疑心误杀吕伯奢家人,及其觉悟,非但不痛悔前过,反而将沽酒返家热心招待他的吕伯奢又杀死,以更大的错误掩盖前面的错误,甚至说出千古流传的谬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书生陈宫终生不原谅曹操的原因,以至于失败被擒,曹操念在其曾有救助之恩,劝其勉为从己,可谓情意恳切,但陈宫毅然选择了比违心附贼更痛快的引颈就戮。这也正是《捉放曹》这出戏让人百看不厌、常演不衰的原因。
正因为过则惮改见于人之本性,可称之为人性之恶,故圣贤衡人,不以无过为贵,而以更过为贵。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借城隍之言晓谕庶众:“过而即觉,是为聪明;觉而不回护,是为正直。”而观诸天下,正直之人,亘古恒少,于今尤渺杳几不可闻也。今人多奉行一条荒谬逻辑:别人有错,则我之错少于别人,即为吃亏。此非“见贤思齐”,乃至“见不肖则欲过之”。
凡人懦弱者,以改过为耻,故其有过也,必百般掩饰,不惜谎言回护,以求苟且蒙混,乃至酿祸伤身不改其坚心硬嘴。此即孟子所云自暴自弃之人。
而强悍者亦自暴自弃之人也,其耻更过,必如曹操之骄蛮,害人误己,不可胜计。以商鞅之决,王安石之暗,皆因一个骄字而败,故古人曰;安石学邃,富宋而宋幸其去;商鞅术胜,肥秦而秦甘其诛。皆因其显违人情,以更过为耻。
“惮改”之人,其心不正、意不诚,非正心诚意者,求其修齐治平,可得乎?
综上所述,简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明其大义微旨者,纵然给他万部《论语》,他照样不能治天下。此非《论语》为未尽善也,非其人而已。
想起秦腔《看女》中有一句念白:“你说我舍不得给你娃吃,把你娃饿瘦了。你娃本身就是瘦人,哼!给你娃肚里吆个猪,把你娃撑死也胖不了!”
2024年7月18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彭敏】周敦颐《爱莲说》的经典化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