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國例及晉秦吳楚之別
那些从未经历过失眠的人,很少严肃对待失眠。他们认为,这最多不过是让人觉得不方便的小麻烦而已。让我们希望他们从来不会遭遇失眠(当然,我的意思恰恰相反,我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也常常失眠的滋味,这应该是对这些麻木冷淡感觉迟钝的家伙的报复。)
对于那些缺乏智慧和勇气还有那些喜欢伪装的人来说,我们知道的生存条件能够通过自私自利的心血来潮和异想天开来驯服,乌纳穆诺看起来肯定就像吝啬和厌世的国王朝廷中的逗乐小丑。
有时候,你想让某人为你做些什么,但是你看不到他们究竟如何做才能让你满意,因为似乎存在概念上的不连贯之处---某种接近于一种矛盾对立的东西----在描述中你愿意给出你想要的东西。用来表示这个现象的词是:奇迹。我需要他表演一个奇迹。
东海客厅厅规要求,入厅者须对儒家文化和东海思想有一定了解、认同,多数儒生已经明白或东海文章著作已经阐明的问题,可自行查阅,不必在此重复。但我发现,一些人对儒家文化和东海思想毫无了解,或未读过东海旧作,或者读而未懂。这些人不妨为厅友,唯希望不要急于发言,不要总是提问一些常识性的老问题。很多思想问题,东海著作文章···
在早期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中华先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长,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萌生和发展。
汉斯·约纳斯曾经提出,“人与自然的二元论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这一判断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类思维中一种常见的说理方法,它的特色在于通过某些人们已经较为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另一些熟悉度较低或者更为复杂的事物,从而实现说服、推理或者论证的效果和功能。古今中西的经典中有大量精妙而富有寓意的比喻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先哲们经常在谈玄论道的时候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水”“苗”“种子”和“镜子”等···
每一家的企业文化,都是自己长出来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提炼了出来,有的没有提炼出来。越是发展好的企业,越有清晰的文化导向,越能引领企业发展。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高瞻远瞩的企业,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布局文化,不断明确文化之魂,华为,阿里,方太,莫不如是。
西苑莫微于池,池水莫恶于污。池微而游鳞易钝,水污则朱鱼难适。夫西苑小池,方寸涸浅,塘水自绝于外,池景闭塞于内,静流滞壅之地,枯荷败萍之湾。虽校方数易其貌,亦难增胜其生气。
现代大学书院制,这是近年来流行于中华大地高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是实行书院制成功的典范,书院制是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
熙宁六年,王安石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这个巅峰时刻是王韶拓边创造出来的。
體用分離之弊,現代醫書最顯。古醫書貌若玄奧,大談五行象數,而意在發明病機,從而遣方用藥。
孔子与荣氏鼻祖荣启期畅谈“三乐”的故事,250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也成为“知足常乐”之典;荣氏一世祖荣旂,自幼亲炙洙泗,从游孔子,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与不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荣氏后裔,秉承儒家文化,实业兴国救国,积德行善,扶弱济贫,兼济天下,成为一代儒商。
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他自己的体什么用什么,估计他们也不知道吧。如果一定要讲的话,我也要说明,即便是宋明理学,对于我这种治汉学的人,在谈论體用的时候恐怕也会截然相反。所以我这里只是给出一个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體用式的分析,其他人大可以有不同意见。马克思主义自己他们如果听得懂汉语想参与的话,那是他们的事儿。这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全球价值观,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的“和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周易》卦爻辞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素来以难解著称,古今学者的解读可谓言人人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卦爻辞自身的特殊“文体”是其重要原因。因此,要探求卦爻辞的确切意蕴,必须把握其“文体特征”。笔者将《周易》卦爻辞的文体特征总结为三点,即象征性、押韵性和多义性,以此尝试对卦爻辞做出符合原意的解读。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仅是中国古代工匠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圣先贤哲学讨论时常用的譬喻。然而,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言:“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规和矩本来只是校正圆形与方形的两种器具,如何运用“规矩”来进行譬喻说理,仍然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先秦儒家发展之两翼的孟子与荀子,就是善于···
荀子历来被人们视为先秦儒家中的集大成者,在其思想体系的确立过程中,与诸子思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荀子本人身处战国晚期——先秦诸子思想发展的末端有关,荀子有足够的条件对各家思想进行评估、反思与借鉴(《荀子·非十二子》便是集中表现),进而用以应对君臣冲突加剧、天下混乱失序的时代困境。
古往今来,吃饱饭从来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先民从采集、狩猎到从事种植、养殖,从有一顿没一顿到基本能吃饱,这里面最大的贡献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