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玉】“至圣庙古乐传习所”的诞生及礼乐文化的发展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12-16 19:15:39
标签:

“至圣庙古乐传习所”的诞生及礼乐文化的发展

作者:杨晓玉

来源:“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十三日辛亥

          耶稣2024年12月13日

 

孔子博物馆《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自开展以来,便广受观众欢迎。除了精美的文物,展览还记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向大家展示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回忆,让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中的文化传承以及传统礼乐的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了解“至圣庙古乐传习所”的诞生,以及民国时期礼乐文化的继承和衍变。

 

“至圣庙古乐传习所”的诞生

 

1920年代,孔府在东学设立“至圣庙古乐传习所”,招收本地学生八十余名,演习传授释奠礼乐。孔德成掌管孔府事务后励精图治,自任古乐传习所校长,并设置主任、副主任、教员之职。

 

 

 

“曲阜至圣庙古乐传习所图记”木戳

 

木戳上刻“曲阜至圣庙古乐传习所图记”,1920年代至圣庙古乐传习所专用图记。

 

图记是印章的一种,《清会典·礼部九·铸印局》:“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宝,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旧时皇帝之印称“玺”或“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钦差曰“关防”,秩卑者叫“钤记”或“图记”,私人印于书籍帐册之章,亦称图记。

 

古乐传习所学生以曲阜本乡子弟为主,教授课程分为文化课与乐学课,乐学课内容与祭孔雅乐相关,以歌部、琴部、笙部等分别教授歌唱、鼓琴、吹笙等各项技能。传习所严格学术考勤,对日常技艺勤加演练,平日练习地点设在孔庙金丝堂。

 

 

 

1921年至圣庙古乐传习所学生考勤簿

 

1930年代孔德成前往沪上诸地考察古乐,并聘请诸城派琴师詹澄秋等人为古乐传习所教员,共同复兴古乐。

 

 

 

1935年詹澄秋任古乐传习所教员聘书

 

詹智濬,字澄秋(1890-1973),号水云,别号“襄阳学人”。祖籍湖北襄阳,书香门第,古琴演奏家,师从诸城派第三代大师王心葵,曾被至圣庙古乐传习所聘教员,传授国文与古琴。著有《梅云馆琴谱》(四卷),令曲阜至圣庙古乐传习所弟子韩呈蓂、桂颐泰、孙文灿、胡大元等录有二十六部,各藏其家。

 

后因战乱、经济困难等原因,传习所每况愈下。但其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弦歌不辍的风骨,偕同历史文物一直传承至今。

 

民国祭孔礼乐的发展

 

1915年民国礼制馆改祭孔乐章为:迎神奏《始和》、初献奏《雍和》、亚献奏《熙和》、终献奏《渊和》、撤馔奏《昌和》、送神奏《德和》。此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委托诸城古琴家王露(王心葵)、李华萱等人修定祭孔古乐,王露(王心葵)即为詹智濬的老师。

 

 

 

古乐传习所所用古琴

 

此古琴为民国时期中和韶乐改制以后所用古琴,为1920年王心葵敬献孔子庙庭,琴后刻有“昌和、德和”等乐章字样。

 

 

 

陶埙

 

埙是八音之中唯一的土质吹奏乐器,演奏时双手捧埙吹奏,祭孔定制用埙二只,阳月用黄钟,阴月用大吕。清代《中和韶乐》埙为七孔,清亡以后祭孔用埙已无一定之规,此五孔埙为至圣庙古乐传习所日常演习所用。

 

来孔子博物馆,“打卡”《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发现更多精彩的礼乐文化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