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国以民为基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在思想观念上总是各执己见,但在一个问题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和主张却是惊人的一致,这个问题就是民生、民本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很早就确立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基”的思想。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一切权力都应该建立在民众这一基础之上。只有爱民、富民、为民,才能取信于民,国家才会稳固。

【吴钩】古代中国有没有城市公园?

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为预备立宪,派遣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这次行程匆匆的游历中,不仅西洋的政制让五大臣感到新鲜,近代欧洲的城市公共设施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第一次知道西方的城市居然普遍设立了公园:“每至都会繁盛之区,必有优游休息之地,稍得闲暇,即往游观,辄忘车马之劳,足益见闻之陋。”而反观···

【李安】协同创新推动书院文化传承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苏东坡以“犯官”身份于海南儋州中和镇“载酒堂”(东坡书院前身)开坛讲学,为其时的化外之域、蛮荒之地开启民智,传播儒学。在儋州兴办书院这件事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对于海南的文化教育来说,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书院文化史上,这也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件。

【李安】协同创新推动书院文化传承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苏东坡以“犯官”身份于海南儋州中和镇“载酒堂”(东坡书院前身)开坛讲学,为其时的化外之域、蛮荒之地开启民智,传播儒学。在儋州兴办书院这件事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对于海南的文化教育来说,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书院文化史上,这也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件。

【胡百精】理性与公共性:中国传统社会共识的价值来源

以传播和社会整合视角观之,现代化及其主要途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竞争和科技革命等,既依赖多样性和多元化,又不断反过来强化之。按照西方流行的现代化论述,此将导致国家和社会治理中“一”与“多”关系的紧张,共识常变得稀缺和艰难。查尔斯·泰勒称之为“现代性的隐忧”:过度多元主义将引发认同危机和“放任社会的苦果”。

礼序乾坤 乐和天地—记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

时维九月,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这个因圣人的诞生而闻名于世的小城,迎来四海宾朋。巍峨的万仞宫墙前,神圣的大成殿之上……乐舞翩翩、鼓乐齐鸣,尽显“万古衣冠拜素王”的隆重与虔诚。28日上午,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就在这里举行。各级领导、驻华使节、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儒学专家代表、孔氏后裔、华人华侨代表、海外留学生、···

【王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浅谈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也是孔子原创的教学思想内容。教育,不分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在教育面前,不分贫贱富贵,各个阶层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表明了孔子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不易与伟大,有着巨大的贡献,也具有···

【余东海】我们的上帝是昊天 ——中华民族的最高信仰

耶教伊教都信仰神和上帝。但有必要说明,它们的神不是我们的神,它们的上帝不是我们的上帝。它们的神即指上帝,我们的神是对圣德高明和天道高妙的形容,我们的上帝是昊天。昊天上帝于宇宙为本体,又称为太极、天道、天理、天地之性;于生命为本性,又称为天性、仁性、良知、天命之性。

【余东海】坚持仁本主义,主持天下公道

依据天道,依据仁本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天下主持公道,是君子一大天职。天下只要有君子在,就有正义和公道。得位,自当在政治上、法律上主持公道;无位,则在思想上、道德上主持公道。

【余东海】让权力行于礼台上

儒眼看台湾,民有民权,值得肯定;官无官威,令人遗憾。所谓汉官威仪,就是官威的古典标准。官威来源于权威和德威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台湾政府和官员,权威和德威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主体文化、指导思想不佳。现代汉官威仪,也只有儒文化和新礼制才能提供,非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所能,遑论三民主义。

【林桂榛 焦子栋】就荀子论材性资朴唱和二首584言

就荀子论材性资朴唱和二首584言

【吴茜】古诗词中的重阳民俗

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传统诗词中有鲜明的体现。历代文人墨客以重阳为题,感受着重阳时节的美好风光,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佳作。“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古诗词中的重阳民俗既拥有无限的诗意风光,也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思想。

【郭佳】重阳节为啥跟老人挂钩呢?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岁时广记》汇集整理的有关重阳节的文献资料,南宋之前每年九月九日古人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虽然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重阳节宴饮、登高、食糕,以及有关菊花、茱萸等主题的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关于重阳节的源起,当代研究节日的学者众说纷纭,杨···

【黎江南】社交姿态和朱熹地位的上升:陈朱书信中的“抱膝”和《抱膝吟》

朱熹(1130-1200)和陈亮(1143-1194)两位南宋儒者之间的通信和辩论在学界已经有过较为充分的研究。[1]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重构在陈朱通信中的一个琐碎但却重要的插曲——陈亮曾经请求朱熹为他作《抱膝吟》两首,但是朱熹始终没有将此诗完成。相比于陈朱在思想上的交锋,虽然此事看似意义不大,但它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社交和修辞···

【宋立林】魏晋南北朝真是儒学衰落期吗?

近百年来,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曾经饱受批判与否定,失去了其“独尊”地位。如今,儒学又有否极泰来之势,其影响力较之于梁漱溟、熊十力等建构现代新儒学之时要强之百倍,但人们又在感慨今天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究竟应如何评判我们这个时代的儒学呢?

【余东海】人民是政治的根本目的,自由是文明的基本底线 ——爱民主义论

在政治领域,人民最贵重,人民是政治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也是衡量政治品质的第一标准。国家、政府之所以重要,领导和官员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民需要,人民是国家、政府、领导和官员必须爱护的对象。换言之,爱民是国家、政府、领导和官员必须尽到的责任。这就是民本思想的正义。

【张祥龙】“它激发我去理解中国哲学中神秘体验的向度”

自1981年开始结辑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至今已出版约850种。这套丛书在中国学界具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基本学术建设工程,并已成为世界学术汉译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的铸就,倾注着几代学者和译者的心血。学术翻译同样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学术活动,专业和准确的翻译一直是这套丛书为读者称道之处。

【曾海军】伍万里应该如何成长? ——观影片《长津湖》有感

还没看影片《长津湖》之前,就已经看到不少相关的评论。很多人都会说三小时太长,里面讲伍万里的成长过程显得很拖沓,完全可以多删减一些,让节奏变得更紧凑。我看过之后,不是觉得这个成长过程讲得很拖沓,而是认为没讲好。

【于超艺】“现代视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认知”学术研讨会综述

有关“家”这一概念的思考与讨论,是当代中国正在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论题。“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主题,也是面临中西文化交融的现代中国人,在世存在之所以可能的根本。2019年底,孙向晨教授《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的出版,将“家”这一话题推至学术前沿,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重视。为了重新审视“家”在当今世界的哲学意义,2020年8月9···

【邢丽菊 崔英辰】儒学如何在韩国传播?

纵观朝鲜半岛历史,儒学思想统治了朝鲜王朝500余年之久。直到21世纪的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共同谱写了东亚文明的光辉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