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玲】《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

《史记·五帝本纪》构建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承的古史谱系,这一谱系长期遭到质疑,并被一些学者视为中国神话历史化的例证。然而,随着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史前文明不断发现,不仅需重新审视司马迁构建的五帝谱系,而且更需重新理解其为何书写,以及其中蕴藏的古史观念。

【温瑜】先秦“御”之哲理化

当前学界对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与“乐”的问题研究较多。关于其中的“御”这一问题亦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御”哲学层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于“御”之哲理化问题更少人考究。“御”作为儒家六艺之一,原义驾驭车马,会意字。从字形看,甲骨文像人跪于悬锏(兵器,像鞭,四棱)前,合起来会驾驭之意义,金文大体类似,小篆···

【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商周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

【吴笑非】明朝朱子春秋學提要 甲、朱子春秋學

今日有先生談及朱子春秋學,或許是近代術語的緣故?把朱子的“只是據他有這箇事在”“如此等,義却自分明”,解讀為經、史的差異。果如此說,則孔子稱“不若見諸實事”,又曰“知某罪某”,講謂聖人亦惑於經史之別乎

【安乐哲】实验主义“人伦观”

在第一章“导论”中,我提出“类比”对文化翻译不仅关键,而且必不可少。还有,我认为所选择的类比互系,有助于达到既可是联系性也可是对比性类比的理解。寻找这样的关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单项类比联系,而不是整体附会式的。要深刻思考和力求清晰解释儒家根本嵌入的、关系构成的、总是作为过程而呈现的“人”,我们可以拿杜威的“个体性”作···

【吴钩】什么是宋韵?

宋朝的苏神说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是土生土长的岭南人,也喜欢吃荔枝,但我更喜爱江南的桂花糕与黄酒,更喜欢江南的湖光山色、水边小镇与人文底蕴,在我心目中,最美的画面就是“杏花烟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常常生出“不辞长作江南人”的念头。这一情结,应该跟我作为一名宋代历···

【邓勤】以儒家经典赓续民族价值 ——读《四书通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闪耀着先哲思想光辉的语句早已经渗入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指引我们工作、学习乃至为人处世的圭臬。这些语句大多数来自“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经典。随着历史的推移,孔子、孟子等圣贤人物及其思想言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彰显,并成为早期儒家···

【舒大刚】《巴蜀全书》:中华文明寻根溯源新尝试

文献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收集整理经典古籍是推动思想、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巴蜀全书》旨在调查整理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巴蜀地区的历史文献,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项目启动10年来,相关工作已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田飞龙】香港新选制:民主的两个世界?

香港平台的民主话语权争夺还将持续,其观念和制度的定型远未完成,让我们相信“一国两制”,给香港民主一点时间吧!

【许石林】田英章派是才气不足,丑吼吼派是心术不正

自媒体泛滥以来,人心尽逞偷私,意必固我四病公然倡行,是非曲直遂为之泯灭。如近年频见书法公号屡推蔡京、康生字,大惊小怪,纵情挥洒,无尽赞扬,既称扬其书之美,乃示史籍书史之不公。此真浅薄妄言耳!岂不知,自古无奸不才,大奸必大才。朱子曾与人言尝学曹孟德书,人讥其学汉之奸雄。

【李林杰】儒家政治:责任、失真及机遇

“权利政治”与“责任政治”成为东西政治的分界线所在。

【吴钩】古代杖刑究竟怎么个杖法?你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都是假的

自隋唐至清末,传统的“五刑”体系一直保留着笞杖之刑,分别是笞刑:笞一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刑: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笞杖刑轻于徒刑、流刑与死刑,适用于轻微刑事犯罪。

【吴钩】王安石是一个“计划经济大师”吗?

王安石的经济变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干预主义色彩,比如“青苗法”相当于设立官营农业银行,通过发放相对低息的贷款打击民间高利贷;“市易法”相当于政府成立交易平台,撮合行商与坐商交易,并向商人提供商业贷款,通过扶持中小商人来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的能力

【安乐哲】重视行进过程性语言:认知“如何”

我们将意识到,这种中国过程宇宙论的无兴趣虚设一个“上帝”理念,其必然结果,是发生对一种不同语言的需要,用来对如宇宙本源、世界意义与价值来源以及创造本身是什么性质等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袁博】灶神与司命:中国思想中的天命论

司命不是古代天文学的专有名词(文昌星),而是指“宫中小神”。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司命大抵为掌管生命运转或者命运吉凶的神灵。古希腊有三位命运女神,地位比宙斯还要高,一个负责编织命运之线,一个负责命运之线的长短粗细,一个负责在合适的时候剪短命运之线。

【董恩林】论儒学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古代专制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体系。儒学中作为古代王朝政治意识形态的那部分虽然过时了,但作为民族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价值观的这部分,是没有阶级性、时代性的,甚至是没有民族性、没有国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永恒的、不变的,只要中华民族存···

【高中正】《书序》制作与孔子删《书》说新证

《尚书》有《书序》一篇,约在汉武帝或更早时期,随同古文《尚书》一起出现。《书序》称“序”,其实是理解孔子“删《书》”之说的一把钥匙,然而前人却多有误解。唐代孔颖达认为“序,所以为作者之意”,至今还有受众。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金縢》一篇,因末简背面有“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十四字,与今本《金縢》之《序》相近,···

【张凝】追本溯源论儒商之根本特质(下)

人类正处在“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中华文明正在复兴,并极大地改变世界格局,圣人之道将渐行于天下。子曰:“人能弘道。”当此之际,中国和世界都需要一大批服膺圣人之道的士君子,担当弘道、行道之大任。为此,崇圣会兴起“大人之学”;虑及当世社会特征,重在养成政府官员、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等人士为士君子,···

【吴钩】宋朝为什么“农民起义次数最多”?

许多人应该都在网上看过一个说法:“宋朝一共发生了400多次的农民起义”“宋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王朝”云云。这一说法流传很广,常常被网友拿出来批判宋朝、怼宋粉。但相信引用这一说法的多数网友都不知道“400多次的农民起义”的统计数据来看什么论文,是不是可靠。

【曾海军】丁老师何以叹衰

前阵子丁老师推出《甚矣吾衰也》一文,在学生中引发一片唏嘘之声。但我感觉大家光停留在题目上,并没有仔细体会丁老师何以叹衰的用心。丁老师在文中分年衰和德衰,固然不无年衰的氛围,但主旨还在以德之不衰相砥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