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样态,选本对阳明散文既有彰显的一面,也有遮蔽的一面,但由于选本的认可度以及选家对王阳明事功、学术、文章之间的选择与权衡等诸多原因,王阳明成了被遮蔽的散文家。
乡愁是流寓赋的基本主题,但在王阳明之前的流寓赋,其乡愁的内涵主要是对古国、故都、故土、故园的眷恋与怀念,而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在赣州所写《思归轩赋》则别开生面,抒发了有别于传统的别样乡愁。
中国有没有“哲学”?设若有,是谓“中国哲学”还是“中国的哲学”?这些问题曾在学术界有过一定的争论。现在绝大数学者认为这是个伪命题,但仍有少数人抱有这样的疑惑。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哲学通史》(学术版),以新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范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为广大读者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锁钥。
湖湘道统起于濂溪,胡氏父子继之,张南轩为之廓然光大,岳麓、碧泉遂为天下士子之仰止。宋崩,岳麓中缚鸡者,尽皆振奋,慷慨御污,浴血而亡,无一偷生者。湖湘之精神由此以奠,而湖湘之菁华,亦因之折损太过。使有明一代隐入休养,趋向蛰伏,其可称道如李东阳者不过一二。然明倾,船山复起,奔走不成,遂以遗民遁世,为天下忧愤,痛注···
六艺可以全提,可以合论,亦可分论。现在请合论《诗》《书》《礼》《乐》。《诗》《书》《礼》《乐》为何可以并提合论?盖缘于此四“艺”实有其特殊性。这涉及最早的学校设置何种课程的问题。我国学校起源甚早,殷商不必说,前面的夏朝甚至五帝之时,已有学校存焉。当然形成健全完整的学校建制,是在周朝。
在中国传统中,文化最初来自《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地之道是天文,而人对于天地之道的觉察省悟就是人文。既考虑到天文,又开展出人文,以之来创造世界、更新生活,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的含义,本身就与天时地利以及人类实践密不可分。
不好好读古书,可能会食物中毒。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范式,在现代国际政治实践中,三种范式都有其不足之处。现实主义是基于二战之前的国际政治历史,分析权力对国际利益与国家关系的决定作用,却忽视了主体的积极性与互动性。现实主义聚焦突变而忽视量变,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分析。自由主义基于自然法规范,将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
研究者一般用“代际收入弹性”来评估一个社会的阶层固化程度,“代际收入弹性”最高为1,指子代的经济地位完全取决于父代;“代际收入弹性”最低为0,指子代与父代的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关。“代际收入弹性”为0,必定是急剧变动的乱世;“代际收入弹性”为1,则必是死寂、凝固的社会,两者皆不可欲。正常社会的“代际收入弹性”一般都处于0与1之间,···
韩子首明儒家道统,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且,“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传习录》记载,王阳明弟子萧惠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己私难克,奈何?”王阳明回答:“能克己,方能成己。”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克制自己内心的私欲,并时常反省、检讨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成就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
“君子”是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的本义是指“君王之子”,是就社会地位而言的,广泛见于先秦典籍当中,用来泛指贵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贵族的衰落,“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人们将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君子人格的养成和君子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君子之学”的潜移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问题,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即旨在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家风的和睦文明休戚相关,而优良家···
近日,两集纪录片《三孔春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引发公众积极热烈的反响。该纪录片是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和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作为一名出生于“三孔”所在地山东曲阜、在学术界耕耘的孔子后裔,深感这是一部匠心独运、制作精良且深切契合时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而经久不衰。直至近代,中华文明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超越中国的西方文明,使得中国人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悲叹。于是,为了寻求富强御辱之路,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器艺、制度直至思想文化及其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文明的契约论传统,本质上就是“重构”了人类···
有关“道统”的阐释,是唐宋儒学家普遍究心的重要论题。崇安刘子翚探幽析微,超越时流,撰《圣传论》以倡新说,在南宋学坛独树一帜。不过,自朱熹做出刘屏山“归家读儒书,以为与佛合,故作《圣传论》”(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的解释性评价,后世学人便以之为“杂学”之书,鲜有深究者。上世纪80年代,陈来先生通过文本细读,明确认识到“···
郑家栋先生视西方民主制度与价值为全人类的价值,要求儒家必须削足适履的去符合。郑先生虽曰服膺唐、牟两先生学问,虽说要复兴儒学,然观其言行,信仰上归于耶教,政治上服膺民主,既然如此内外兼备,自然功德圆满了。儒学又有何容身之地呢?所以,无论把儒学改造为基督教模样只作为少数人信仰的宗教,还是作为一种无所依傍的学说游荡···
你穿越到宋代城市,首先需要有一个栖身之所。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对于一名生活在宋朝的人来说,外出经商、旅游、赶考,不用太担心会露宿街头或野外,因为宋代的旅店业很是发达,“州府县镇,驿舍亭铺相望于道,以待宾客”。只要你有钱,就不愁找不到舒适的宾馆、旅馆、民宿(今天出土的宋钱非常之多,你大可携带一麻袋穿越回去)。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们自然会追问,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答案。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神农教民稼穑,黄帝一统天下,大禹划分九州,历代中华先祖的伟大功绩彪炳史册,见诸传说,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当然就是源自“三皇五帝”,基于中华大地。但近几百年以来,情势大变···
中国传统的儒学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它们彼此有别,互相影响,推动传统中国儒学历经风雨、传世至今、滋养社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出仕济世造福苍生,是儒者天经地义分内之事。士大夫儒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传统中国儒学的互动共建中,主要发挥着阐释儒学道统的重要作用。